綜合描述

俗稱血紅皺蟹、石蟹,英名Rock crab, Black fingered crab, Round crab。頭胸甲略成卵圓形,寬約3.4公分,表面有許多隆起、溝紋和短毛,有時細點狀,分區清楚,小個體的前半部有小顆粒,大個體則較少,甚至平滑;前額有2個截形的齒,前側緣含眼窩外齒共有5至6個鈍齒,其中第3齒最寬,第6齒最小,有時退化成顆粒狀;後側緣明顯狹窄。螯腳粗壯,左右不等大,掌部及腕部外側粗糙或平滑,鉗指長,尖端呈匙狀,較大的螯腳可動指的內緣近端1/5處有一枚白色的齒,遠端1/5處有一枚小齒,不動指的內緣近端1/3處有一大一小相連的白色齒。步腳寬扁粗壯,前後緣密生長毛。雄蟹的第一腹足有3至4根軟弱且直的亞遠端刺,以及一邊具有5至6蘑菇狀結節和2至3根彎曲短刺的頂葉。身體呈褐色、黑色、棕色、灰棕色或黃褐色等多種,常帶有小斑點,身體腹面呈白色,鉗指呈黑色至棕褐色。
以匙狀的鉗指刮食海藻、碎屑和捕食小動物為生。身體擬態石頭,遇危險會張開雙螯表現「威嚇」狀,但被捕捉時會緊縮胸足,「裝死」欺敵。遇敵(如鈍齒短槳蟹的味道)時會改變蛻皮的週期且增加頭胸甲前方的硬度。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Leptodius sanguineus H. Milne Edwards, 1834 上次更新:2014-03-27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包括莫三鼻克、馬達加斯加、賽席爾、模里西斯、紅海、波斯灣、印度、斯里蘭卡、印尼、菲律賓、臺灣、西沙群島、香港、海南島、日本、波里尼西亞、澳洲、萬那杜、斐濟、薩摩亞、夏威夷等地區,臺灣各地數量很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Leptodius sanguineus H. Milne Edwards, 1834 上次更新:2014-03-27

棲地

棲息在岩礁海岸與內灣、河口的石頭下、消波塊下方或石縫中,偶爾見其攀上牡蠣殼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Leptodius sanguineus H. Milne Edwards, 1834 上次更新:2014-03-27

效益(利用)

肉球皺蟹在吃過有毒物質後,其內臟或肌肉等組織就會蓄積毒素,即使人們烤熟煮爛也無法將毒素加熱分解破壞,因此不可食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Leptodius sanguineus H. Milne Edwards, 1834 上次更新:2014-03-27

備註

本種的中名依據施習德教授的解釋,宜改稱血紅皺蟹。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Leptodius sanguineus H. Milne Edwards, 1834 上次更新:201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