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外殼呈花朵狀,灰色或白色,由六片殼板組成。蓋板白色,表面光滑。成體殼底直徑達5-10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游孟貞 資料提供:中研院生多中心潮間帶生態研究室 來源學名:Chthamalus malayensis Pilsbry, 1916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身體直徑約0.5至1.7公分,呈棕灰色、灰色至白色,外殼呈花朵狀,由6片殼板所組成,每片殼板在年輕時有4至6條肋,長大後即逐漸磨損。蓋板呈白色,表面光滑。楯板和背板之間的縫合線呈波浪形。楯板呈長三角形,背板高度大於寬度。底部為膜質,周緣呈不規則的花瓣狀。體型多變,視其族群密度與生長在紅樹林、貝殼或其他的藤壺上而定。頜部有4齒,下緣呈梳齒狀;小顎有缺口,大顎呈雙葉狀,兩葉均有密集的剛毛。下頜鬚呈矩形,所有邊緣上均有剛毛。唇凹具細齒。第一蔓足的背側具有錐形棘,第二蔓足有很多驟尖的剛毛。
漲潮時才伸出其羽狀附肢濾食浮游生物。亞熱帶的族群具有季節性的生殖週期,而熱帶的族群一年四季均具有成熟的性腺。在亞熱帶的香港,雌體生殖腺在4至11月之間成熟,一次約可孵育3,000顆卵,最小成熟體長約為喙隆突的直徑0.6公分,此時年齡約為6個月大,而雄體在2個月大,直徑0.2公分時即可生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Chthamalus malayensis Pilsbry, 1916 上次更新:2014-05-12

分布

印度-太平洋海域。在台灣以東北角到東部沿岸較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游孟貞 資料提供:中研院生多中心潮間帶生態研究室 來源學名:Chthamalus malayensis Pilsbry, 1916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包括印度洋、波斯灣、馬來半島、婆羅洲北部、臺灣、中國的南海、越南、泰國、菲律賓西部、澳洲、聖誕島等地區,臺灣在東北角和東部海岸經常可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Chthamalus malayensis Pilsbry, 1916 上次更新:2014-05-12

棲地

棲息於受大浪沖擊的礁石海岸高潮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游孟貞 資料提供:中研院生多中心潮間帶生態研究室 來源學名:Chthamalus malayensis Pilsbry, 1916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成群固著在湧浪較大至適中,以及海水比較乾淨的潮間帶中上部岩石上,可能有90%的時間暴露在空氣裡且溫度高達35℃。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Chthamalus malayensis Pilsbry, 1916 上次更新:2014-05-12

備註

本種可分為4個支系(亞種),臺灣的支系是特有的。由其分佈範圍的樣品分析線粒體細胞色素C氧化酶亞基I(COI)序列,顯示有3個基因的分化類群:中國南海、印度─馬來和臺灣類群。他們在垂直範圍內的帶狀分布模式及豐度也有不同。此種遺傳和生態上的差異顯示這3個類群可能為不同的物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Chthamalus malayensis Pilsbry, 1916 上次更新:20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