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板四片,有管,背板及盾版分開,外殼外表常被珊瑚覆蓋。殼口菱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游孟貞 資料提供:中研院生多中心潮間帶生態研究室 來源學名:Cantellius pallidus Broch, 1931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直徑約1公分,體板4片,外殼常被宿主珊瑚覆蓋。殼口小,呈菱形。
濾食性,以浮游性生物和有機碎屑為食。日本學者在琉球群島的研究顯示,蒼離板藤壺的幼蟲著床在日本汽孔珊瑚的骨骼表面,且隨著他們的成長,覆蓋在下方的水螅體反過來覆蓋在藤壺的骨骼上生長,最後只留下藤壺的開口可以被看到。緊鄰藤壺的水螅體的浮浪幼蟲生產量會下降,孕卵數(每水螅體的浮浪幼蟲數)隨著藤壺的增加與為害而下降。因此,蒼離板藤壺和珊瑚宿主之間的關係應該被稱為寄生,而不是共生。蒼離板藤壺的宿主專一化程度較低,表現出r選擇的策略:快速發育、成熟早(1年)、壽命短(2年)、胚胎小270μ,且大量的繁殖體(約300)。研究結果支持一個假設:一個物種傾向r或K-策略的一端與其棲地的專一化程度相關。此外,結果凸顯現有的塔藤壺科成員生活策略的多樣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Cantellius pallidus Broch, 1931 上次更新:2014-05-05

分布

廣泛分布於於印度-太平洋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游孟貞 資料提供:中研院生多中心潮間帶生態研究室 來源學名:Cantellius pallidus Broch, 1931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本種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熱帶和亞熱帶珊瑚礁海域,臺灣各地珊瑚礁海域經常可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Cantellius pallidus Broch, 1931 上次更新:2014-05-05

棲地

本種棲息於石珊瑚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游孟貞 資料提供:中研院生多中心潮間帶生態研究室 來源學名:Cantellius pallidus Broch, 1931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塔藤壺科的成員均埋棲於淺海的表孔珊瑚(Montipora sp.)、微孔珊瑚(Porites sp.)、鹿角珊瑚(Pocillopora sp.)、汽孔珊瑚( Alveopora sp.) 、細菊珊瑚(Cyphastrea sp.)等石珊瑚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Cantellius pallidus Broch, 1931 上次更新:201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