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又稱澳洲淡水龍蝦,原產於澳洲北部一帶,後入侵至許多地區,包括美洲、亞洲、南非等地,台灣目前在高雄、嘉義、彰化等地有野外紀錄。體色為藍綠色至棕色,大螯呈藍綠色,成熟雄蝦的大螯不可動指外側為紅色。棲地類型為溪流與緩慢流動的水體 (例如水庫、灌溉系統等),會與原生物種競爭以及捕食原生物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施習德、許智惟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 上次更新:2020-11-15

綜合描述

體色為藍綠色至棕色,具一對特化大螯,大螯呈藍綠色,成熟雄蝦的大螯不可動指外側為紅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施習德、許智惟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體色為墨綠色或褐色,大螯、觸角鞭及尾扇皆為藍綠色,眼睛則為黑褐色。雄性成蝦的兩個螯足的前端外側有一鮮紅的膜質斑塊,故稱紅螯。全身有20節組成。但尾節有中間刺,額角上緣有2-3對刺(2對比較少見)。體軀肥壯。第一對胸足特別發達且特化為強大的螯,雄性螯比雌性發達且體型較肥大,雌性體型則較瘦長。體重最重可超過600g,體長可達30cm。

本種是淡水螯蝦中較容易養殖的種類且體型較大,適合較溫暖水域,生長較快,是澳洲主要的螯蝦養殖品種且引進至多國進行養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天任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 (Von Martens, 1868) 上次更新:2020-03-19
本種原產於澳洲的淡水域,全身包覆堅硬之外骨骼,體色為藍綠色至棕色,具一對強而有力的大敖,敖肢呈藍綠色,成熟雄蝦的敖肢不可動指外側為紅色。成蝦體長約可達15公分,最大紀錄達30公分。
食性複雜,會取食各類水中生物,各類魚蝦及水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Wei-Chih Tsao 資料提供:曹暐智(Wei-Chih Tsao) 來源學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 (Von Martens, 1868) 上次更新:2020-03-19

分布

原產於澳洲北部、巴布亞新幾內亞。後入侵至許多地區,包括美洲 (美國、中南美、加勒比海)、亞洲 (台灣、中國)、南非。 台灣分佈:高雄 (蓮池潭、澄清湖)、嘉義 (藍潭)、彰化 (和美)。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施習德、許智惟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外觀相似性

相似種:Cherax tenuimanus、Cherax destructor。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施習德、許智惟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 上次更新:2020-11-15

棲地

溪流、緩慢流動的水體、水庫、灌溉系統。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施習德、許智惟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目前在屏東縣潮州鄉、萬丹鄉、鹽埔鄉及竹田鄉有觀賞魚養殖戶進行養殖,野外族群則出現在高雄市澄清湖與花蓮壽豐鄉的鯉魚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天任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 (Von Martens, 1868) 上次更新:2020-03-19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擴散機制:逃逸、放流。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施習德、許智惟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養殖場逸出、人為放流。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天任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 (Von Martens, 1868) 上次更新:2020-03-19

取食策略

雜食性,植物性食物包括水草、藻類、植物碎屑;動物性食物包括小型水生動物,例如魚、螯蝦、其他無脊椎動物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施習德、許智惟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 上次更新:2020-11-15

繁衍

雌性一次可產 100-1000 顆卵,經 4-8 週後孵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施習德、許智惟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 上次更新:2020-11-15

效益(利用)

用途:食用(別名澳洲淡水龍蝦)、研究用途。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施習德、許智惟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 上次更新:2020-11-15

風險

入侵後果:與原生物種競爭。 入侵性: 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施習德、許智惟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入侵後果:環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天任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 (Von Martens, 1868) 上次更新:2020-03-19

引進途徑

引進時間:1990 年代引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施習德、許智惟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引進時間:不詳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天任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 (Von Martens, 1868) 上次更新:20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