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台灣最常見的四種蚯蚓之一,體型中等,體長9-18公分,環帶寬0.3-0.5公分。背面體色褐色偏綠,剛毛環顏色淺,呈纖細淺色橫紋狀,背中血管不明顯;腹面體色較淺。剛毛環稍微突出,使得體表有較明顯的起伏,尤其在身體後段更明顯。
本種為上底層型蚯蚓,偏好在土壤與枯枝落葉交界處之表層活動。糞土若出現在地表,則為稍微相連的成堆顆粒。受驚擾時極易彈跳,多以蛇行方式爬行。植食性為主兼土食性,夜間會將身體前段探出至地表取食附近的植物性碎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賴亦德 資料提供:賴亦德 來源學名:Amynthas corticis (Kinberg, 1867) 上次更新:2020-07-02
其他來源內容
一般體長約5-9公分,體表呈光滑的感覺。環帶平滑無剛毛,長約0.5公分
本種體表光滑,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光亮的質感。當這種蚯蚓從土壤中被挖掘出來時,常以激烈扭動身體的方式快速跳動,引此有「跳蚓」之稱。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李政締 來源學名:Amynthas corticis (Kinberg, 1867) 上次更新:2016-10-28

分布

全球廣佈種,台灣分不於全島及金門海拔2100M以下之地區;國外分佈於東亞、東南亞、紐澳、歐洲、英國、美國、南美、南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賴亦德 資料提供:賴亦德 來源學名:Amynthas corticis (Kinberg, 1867) 上次更新:2020-07-02
其他來源內容
台灣各地公園草地,花圃及農地等一般平地開墾環境中常見的蚯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李政締 來源學名:Amynthas corticis (Kinberg, 1867) 上次更新:2016-10-28

形態學

環帶位於14-16節,環形且癒合,顏色偏灰,深淺與背部相近或較淺。前列腺緊密成團,縮小甚至消失,於環帶後背面體表經常不明顯乃至不可見。受精囊孔四對,位於5/6/7/8/9節間,受精囊孔前後各有一平緩突起,後方的突起在某些個體上明顯呈乳突狀;6-9節每節腹面可能有額外一對或一個受精囊乳突,多數個體在7-9節腹面皆各有一對。雌孔位於14節腹面正中央。雄孔一對位於18節腹面外側的下凹處中央,周圍可能有一兩顆乳突,其外可能有數圈環狀皺摺包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賴亦德 資料提供:賴亦德 來源學名:Amynthas corticis (Kinberg, 1867) 上次更新:2020-07-02

棲地

公園校園等人工草生地、一般開墾地與次生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賴亦德 資料提供:賴亦德 來源學名:Amynthas corticis (Kinberg, 1867) 上次更新:2020-07-02
其他來源內容
台灣各地公園草地,花圃及農地等一般平地開墾環境中常見的蚯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李政締 來源學名:Amynthas corticis (Kinberg, 1867) 上次更新:201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