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殼形 : 片狀笠形
殼寬 : 約5mm
殼高 : 約22-27mm
殼中型,殼質薄、結實,殼表具有許多明顯、粗的放射狀肋紋突,並於殼底緣突出,使殼緣呈不規則狀,形似多角的星星,肋的數目變化大,以10 ~ 14條為最多。殼為深褐色,放射肋紋為黃白色,並具有深淺相間的同心圓紋,與明顯的生長紋。殼內面黑色,周緣與肋處呈白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謝伯娟、吳書平、蔡奇立 資料提供:臺灣蝸牛圖鑑(三版) 來源學名:Siphonaria atra Quoy & Gaimard, 1832 上次更新:2014-12-22
其他來源內容
星狀笠螺型。殼表黑色、褐色,放射肋為白色。殼頂低。粗放射肋突出殼緣,約具15條,並具2條水管溝形成的肋。殼內深褐色,陶質,具光澤,放射肋處為白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貝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貝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iphonaria atra 上次更新:2014-12-03

分布

西太平洋溫暖海域沿海地區,如日本、中國與臺灣等。台灣調查記錄 : 臺灣本島東北部,澎湖群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謝伯娟、吳書平、蔡奇立 資料提供:臺灣蝸牛圖鑑(三版) 來源學名:Siphonaria atra Quoy & Gaimard, 1832 上次更新:2014-12-22
其他來源內容
台灣分布: 花蓮石梯坪,蘭嶼,花東海岸,台北縣貢寮鄉龍洞,台北縣貢寮鄉澳底,綠島,高雄縣旗山,屏東縣恆春半島,屏東縣海口,台灣東北角,東沙島,小金門,金門後湖,金寧,金城,金沙,金湖,烈嶼,宜蘭縣蘇澳,新竹縣,澎湖
世界分布 : 福建以南沿海、馬來西亞、新加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貝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貝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iphonaria atra 上次更新:2014-12-03

棲地

潮間帶、潮下帶礁石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謝伯娟、吳書平、蔡奇立 資料提供:臺灣蝸牛圖鑑(三版) 來源學名:Siphonaria atra Quoy & Gaimard, 1832 上次更新:2014-12-22
其他來源內容
棲息於潮間帶岩礁上。岩岸高潮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貝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貝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iphonaria atra 上次更新:2014-12-03

備註

中文別名又稱「細肋松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謝伯娟、吳書平、蔡奇立 資料提供:臺灣蝸牛圖鑑(三版) 來源學名:Siphonaria atra Quoy & Gaimard, 1832 上次更新:201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