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殼形 : 鐘狀圓錐形
殼寬 : 20-23mm
殼高 : 約17-20mm
螺層數 : 約4-5 層
殼中型、右旋,螺管細長,呈管狀螺旋,體螺層周緣成角狀或有明顯但弱度龍骨突。龍骨下方與殼臍外緣有一圈稜狀突起,殼表具有深褐色的不規則鋸齒狀斑紋,殼色為黃褐色,並具有生長紋。殼口圓形,唇緣連續、重緣,並增厚、外翻反捲,有時也向內突起。口蓋為多旋形,呈淡黃色半透明、角質,中央較為凹陷。殼臍寬闊,約為殼寬的1/8。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謝伯娟、吳書平、蔡奇立 資料提供:臺灣蝸牛圖鑑(三版) 來源學名:Cyclophorus friesianus Möllendorff, 1883 上次更新:2014-12-22
其他來源內容
殼寬20.2-23mm,殼高17-20mm,4.5-4.75個螺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貝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貝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yclophorus friesianus 上次更新:2014-12-03

分布

臺灣南部。台灣調查記錄 : 屏東縣潮州, 高雄市壽山,高雄市旗山、六龜鄉荖濃溪流域、茂林,臺東縣大武,臺南市龍崎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謝伯娟、吳書平、蔡奇立 資料提供:臺灣蝸牛圖鑑(三版) 來源學名:Cyclophorus friesianus Möllendorff, 1883 上次更新:2014-12-22
其他來源內容
台灣分布: 屏東縣潮州鎮,屏東縣鵝鑾鼻,高雄縣旗山,台東縣大武鄉,台南縣龍崎鄉,高雄縣六龜鄉荖濃溪流域,高雄縣茂林鄉
世界分布 : 台灣特有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貝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貝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yclophorus friesianus 上次更新:2014-12-03

棲地

喜棲息於溫暖潮溼樹林底層,尤其山澗積水處旁的草叢或岩石、土壤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謝伯娟、吳書平、蔡奇立 資料提供:臺灣蝸牛圖鑑(三版) 來源學名:Cyclophorus friesianus Möllendorff, 1883 上次更新:2014-12-22
其他來源內容
生長於潮濕的落葉堆或地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貝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貝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yclophorus friesianus 上次更新:2014-12-03

備註

為紀念採集者von Fries,特以其姓氏命名。
高雄市六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謝伯娟、吳書平、蔡奇立 資料提供:臺灣蝸牛圖鑑(三版) 來源學名:Cyclophorus friesianus Möllendorff, 1883 上次更新:201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