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子囊果160-240微米高,400-640微米寬,暗褐色至黑色,最初為似球狀,後轉變為半球狀或鐵餅狀,平滑或有凹凸面。子囊盤狀,表面,無柄,以圓錐狀足接觸下層,肉質至革質,獨生或群生。囊盤被油厚壁,似球狀至不規則形,有大胞腔之細胞組成,由中央分裂呈平行排,沒入硬化基部,組成角狀細胞組織,鮮少形成弓狀於子實層上。子囊層雙層,外層厚壁,似球狀至不規則形,有大胞腔之細胞組成;內層為角胞組織細胞組成薄壁。囊托表面褐色,碎片狀,最終與子實層接觸。側絲基部50-80 × 1-2微米,透明,頂端膨大(2.5-4微米),以碘液染色會呈現暗褐色至黑色。子囊40-63 × 8.3-14.1微米,8個孢子,棒狀,短柄,厚壁,底端較厚,近基部處較細,無頂端特殊構造。子囊孢子10.9-17.2 × 3.5-6.4微米,傾斜的1至2個囊壁,橢圓或軟形,1分隔,為紅褐色,孢子壁上多疣狀突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郭聖育 資料提供: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Dactylospora mangrovei E.B.G. Jones, Alias, Abdel-Wahab & S.Y. Hsieh, 1999 上次更新:2014-12-23

分布

世界分佈為巴哈馬、香港、馬來西亞、臺灣、泰國。台灣分佈為淡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郭聖育 資料提供: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Dactylospora mangrovei E.B.G. Jones, Alias, Abdel-Wahab & S.Y. Hsieh, 1999 上次更新:2014-12-23

關係

生長基質為紅樹林枯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郭聖育 資料提供: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Dactylospora mangrovei E.B.G. Jones, Alias, Abdel-Wahab & S.Y. Hsieh, 1999 上次更新:2014-12-23

備註

此菌種與D. haliotrepha相比,較少為人知,兩者的差異處為此菌種子囊孢子較窄且細胞壁表面有脊狀突起形成網狀 (Jones et al. 1999)。Kohlmeyer & Volkmann- Kohlmeyer (1998)發表了另一個海洋種的孢盤菌屬真菌 (Dactylospora canariensis),其分離自加那利群島的特內里費島岸邊的漂流木。D. canariensisD. haliotrephaD. mangrovei的差異為子囊孢子為透明至淡褐色,有4至6個位於孢子末端,散射狀,鬃毛狀的剛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郭聖育 資料提供: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Dactylospora mangrovei E.B.G. Jones, Alias, Abdel-Wahab & S.Y. Hsieh, 1999 上次更新:201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