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子囊果 295-480微米高,140-520為米寬,似球狀,安瓿形或者受擠壓的橢圓形,黑色,碳質,部分或完全埋生,獨生,有孔口,乳狀突起。頸部80-145微米長,140-300微米寬,孔口有內生緣絲。子囊果壁12.5-17.5微米厚,單層,由六層以上的不規則圓角或細長厚壁細胞組成角胞組織。假側絲1.5-2微米寬,有隔膜,鮮少分支。子囊117-135×12.5-15.5微米,厚壁,雙囊壁,8個孢子,圓柱狀,不水解,有柄。子囊孢子15.5-23 × 6.5-11微米,暗褐色,橢圓形,一個分隔,隔膜處收縮,有疣狀突起。有時會有明顯的透明小管在各孢子頂端,可能是萌發孔。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郭聖育 資料提供: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Verruculina enalia (Kohlm.) Kohlm. & Volkm.-Kohlm. 1990 上次更新:2014-12-23

分布

世界分佈為安達曼群島、澳洲、巴哈馬、貝里斯、百慕達、巴西、汶萊、中國、斐濟、加拉巴哥群島、瓜地馬拉、香港、印度、印尼、日本、賴比瑞亞、澳門、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馬丁尼克、模里西斯、墨西哥、尼科巴群島、菲律賓、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塞席爾、獅子山共和國、新加坡、社會群島、南非、臺灣、泰國、美國。而台灣分佈區域為鰲鼓、磯崎(花蓮縣)、茄萣、中港、芳宛、好美寮、龍洞(新北市)、海洋大學(基隆市)、八斗子(基隆市)、北關(宜蘭),朴子,四草、淡水、曾文、鶯歌石(宜蘭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郭聖育 資料提供: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Verruculina enalia (Kohlm.) Kohlm. & Volkm.-Kohlm. 1990 上次更新:2014-12-23

關係

生長基質為紅樹林枯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郭聖育 資料提供: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Verruculina enalia (Kohlm.) Kohlm. & Volkm.-Kohlm. 1990 上次更新:2014-12-23

備註

分子生物學的結果將此物種歸在Testudinaceae科(Kruys et al. 2006, Schoch et al. 2006, Jones et al. 2009),而近期的研究也支持此結論,Suetrong et al. (2009)將本物種與Ulospora bilgramiiNeotestudina rosatii姐妹群做比對,在SSU、 LSU rDNA、TEF-1-alpha序列資料上都有很高的支持度。Hawksworth & Booth (1974)與von Arx & Muller (1975)贊成將其命名為Zopiaceae科,優先於Testudinaceae。此科的特性為單一分隔,褐色,子囊孢子無毛或裝飾,菌株主要從土壤中分離。Verruculina enalia為此科中唯一海洋種,其形態特徵與Testudinaceae科其他成員之共通處較少,Verruculina enalia為海洋
真菌之主要種(Alias & Jones 2009),亦是生長在沿岸紅樹林木、死亡根部、支柱根及呼吸根之主要真菌種。(Leong et al. 1988, Tan et al. 1989, Alias & Jones 200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郭聖育 資料提供: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Verruculina enalia (Kohlm.) Kohlm. & Volkm.-Kohlm. 1990 上次更新:201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