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假子囊座0.4-0.8毫米寬,位於去皮的木頭上,偶爾埋在基部,墊狀或半球狀,新鮮時表面呈皮質,成熟時黑色,通常可明顯的看到子囊擠出至基質表面。切片的假子囊座較宿主細胞充滿了由圓孢組織形成的亮褐色真菌細胞,或者無固定形狀的黑色真菌組織。子囊埋沒於假子囊座中,似球狀或半球形,柔軟至革質,黑色,有乳突狀開口。子囊果壁25-35為米寬,雙層,外層由角胞組織細胞組成,內層則為延長細胞組成。側絲在基部為2-2.5微米寬,數量豐富,持續存在不會溶解,極少分隔。子囊177-219 × 17-23微米,8個包子,圓柱狀,單囊壁,子囊近頂部的構造經梅澤試劑(Melzer’s reagent)染色後成暗黑色,由明顯的頂端邊緣漸細,大小(4.7-)5.6-6.6 × 4.2-4.7微米。子囊孢子(17.9-)18.7-26(-28) × 7.5-13(-13.5)微米,呈單列、傾斜的單列,或者在子囊上方尾端處有部分雙列,暗橄欖灰色至不透明褐色,不規則橢圓形,上方末端寬廣圓形,細胞壁平滑,相對較厚,無附屬器或寬鬆孢膜,可在孢子側面看到明顯的萌發縱向溝,為孢子長度的1/2-3/4。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郭聖育 資料提供 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真菌研究室 上次更新 201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