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子實體扁平形,貼生,近蠟質或蠟質,60-150微米厚,相當易碎。子實層表面白色、淡橄欖黃、或象牙黃,平滑,無裂痕;邊緣同色或較淡,漸薄,粉狀。菌絲單系;菌絲含扣子體。菌絲層相當均一,主要由底層組成,結構緊實,達20微米厚;菌絲平行,無色,相當直,黏結,2.5-3.5微米寬,薄壁或稍微厚壁。子實層結構相當緻密,加厚;菌絲或多或少垂直,有點交織,無色,不明顯,彎曲,1.5-3微米寬,薄壁。菌絲狀側絲偶爾出現。囊狀體有兩種:(1) 燈籠囊狀體數多,突出或隱沒,無色,結晶厚重,40-100 (-120) × 12-20 (-30)微米(包含結晶),壁1.5-4微米寬。(2)薄壁囊狀體數量不定,大部分隱沒,圓柱形,頂端或底部不規則膨大,稍微彎曲,內含物被phloxine深深染色,30-80 × 8-13微米,薄壁。擔子近花瓶形或近棒狀,常含油滴,27-32 × 8-10微米,四孢型。擔孢子臘腸形或近臘腸形,平滑,薄壁,含油滴,(12-) 13.5-16.5 (-18) × (4-) 4.5-5.5 (-6)微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魏佳玲 資料提供:國立中興大學植病系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Hyphoderma neopuberum Sheng H. Wu 上次更新:2016-09-26

分布

台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魏佳玲 資料提供:國立中興大學植病系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Hyphoderma neopuberum Sheng H. Wu 上次更新:2016-09-26

鑑別型特徵敘述

此新種不同於 Hyphoderma puberum在於擁有較長的擔孢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魏佳玲 資料提供:國立中興大學植病系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Hyphoderma neopuberum Sheng H. Wu 上次更新:2016-09-26

備註

標本檢視:台灣,宜蘭:大同鄉, 仁澤,闊葉樹枝條生,1988,年11月22號,Wu 881122-20 (正模式標本: TNM; 同模式標本: H)。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魏佳玲 資料提供:國立中興大學植病系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Hyphoderma neopuberum Sheng H. Wu 上次更新:2016-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