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塊根蘆莉草作為觀賞栽培植物,已歸化於許多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花期雖短,但全年皆可開花結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Ruellia tuberosa 上次更新:2021-11-16

綜合描述

塊根蘆莉草為直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可高達90公分,具有細長的塊莖根和節上方增厚的方莖。葉對生,單葉全緣,橢圓形至橢圓倒卵形,6 – 18 × 3 – 9公分,基部沿莖向下生長,先端鈍至圓形,微有毛或無毛,具鐘乳體;葉柄長1.5公分,由橫嵴連接;無托葉。 腋生聚繖花序疏鬆,1 – 15朵花;苞片狹窄,長達9公釐;花序梗長達2.5公分。兩性花,花梗長達2.5公分;花萼長2 – 3公分,裂片窄末端下彎;花冠長5 – 6公分,漏斗狀,基部窄,不等至近等分5裂,圓形裂片長達2.5公分,不規則波狀齒緣,亮紫色至淡藍色,有時白色;雄蕊4,著生於花冠筒基部,二強雄蕊;子房上位,2室,花柱錐形,2裂不等長。蒴果紡錘狀,長2 – 3公分,種子多。種子扁圓形,具吸濕的毛。 花期短,但全年都可能開花,常出現約2.5公釐長的閉鎖花,結實率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Ruellia tuberosa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物種描述:

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25-65 cm,全株無毛。莖單一或由基部分枝成叢生狀,直立,有節,節上膨大,對生短枝上,莖下部圓柱形,上部略四方形。葉對生,柄長0.5-2 cm,葉片長卵形或廣披針形,長8-15 cm,寬3-6 cm,基部楔形或漸狹尖形,翅狀延伸成翼柄狀,先端鈍形,微突尖。花序生於主莖或小枝葉腋,單生或雙生,梗長2-3 cm,花單一或3朵簇生,小花梗長1-1.5 cm,基部各具1枚及花下2枚線形苞片。花萼短筒形,裂片線狀披針形,長1-2 cm。花冠漏斗形,淡紫色至紫色,上部5裂,裂瓣卵形。雄蕊4枚,2強,著生花筒喉部。子房上位,細柱形,綠色,花柱細長,長約2 cm,柱頭藥匙狀。蒴果長柱狀,直伸,長約2 cm,兩側具縱裂溝,頂端尖,熟時綠褐色。種子約10餘粒,近圓形,徑約0.2 cm。

本種概述:

塊莖蘆利草廣泛分佈於熱帶地區,是直立、半木質化的多年生草本,具有延長的肉質的球狀塊莖。具有藍紫色的花,常被用來作為觀賞植物。根或全草有利尿、消渴、清熱、解毒之效。經臨床應用具有治糖尿病之功效。 塊莖蘆利草傳統上被用來作為利尿劑、解熱劑、鎮痛劑、降血壓劑、墮胎藥、催吐劑、治療膀胱疾病、腎臟病、支氣管炎、淋病、梅毒。現在已經由實驗證實其確具有許多具療效之植物成分,包含:抗氧化劑、抗微生素、抗癌細胞之物質,並且能夠活化胃部保護、抗發炎機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Ruellia tuberosa 上次更新:2019-12-05
直立草本,高15-45公分;根紡錘狀;莖四方,被毛,毛被淺褐色至褐色;葉對生,倒卵形至橢圓形,長6.5-12公分,寬3-5公分,光滑,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鋸齒緣;葉柄長4-6公厘。花腋生,聚繖花序3或9朵花,總花梗長1.5-3公分;小花梗近缺無;花萼裂片5枚,線形,長1.5-2公分,寬1公厘,被毛。花冠紫色,直徑1.0-1.3公分,基部狹窄,長約1公分,上部長約1.5公分;花冠裂片5枚,裂片圓形;紫色,外側被毛,內側光滑;雄蕊4枚,著生於花冠狹窄處,白色,光滑;花柱長2.2公分,柱頭舌狀,長2公厘。蒴果,圓柱狀,長2-3公分,直徑3-4公厘,花萼於果成熟時反捲。種子28枚,4列,直徑2公厘,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楊承瑞 資料提供:楊承瑞 來源學名:Ruellia tuberosa 上次更新:2019-11-26
多年生草本,株高20-65公分;莖直立,方形,地下有塊根;單葉,對生,長卵形或闊披針形,波狀緣,長8-15公分,寬3-6公分,先端鈍形,基部楔形或漸狹尖形;花1-3朵,腋生或頂生;花萼短筒形,裂片線狀披針形;花冠粉紫色,喉部濃紫色,漏斗形,5裂;雄蕊4枚,2強,着生花筒喉部;子房上位,細柱形,花柱長約2公分,柱頭小藥匙形;蒴果熟時綠褐色,長角柱形,兩側具縱裂溝,頂端尖;種子近圓形,扁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Ruellia tuberosa L. 上次更新:2014-12-09

分布

原生地: 加勒比海地區。已知引進地區: 塊根蘆莉草作為栽培觀賞植物逸出,已歸化於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爪哇島,和其他熱帶區域,如印度、斯里蘭卡、非洲。台灣分佈: 在台灣首先發現於東部及中部地區,近年在中南部零星散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Ruellia tuberosa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原生於美洲。歸化於臺灣中部、東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楊承瑞 資料提供:楊承瑞 來源學名:Ruellia tuberosa 上次更新:2019-11-26
東南亞熱帶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Ruellia tuberosa L. 上次更新:2014-12-09

棲地

常見於低海拔的路邊和荒廢地,較喜潮濕遮陰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Ruellia tuberosa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在台灣首先發現於東部及中部地區,近年在中南部散見零星供藥用或觀賞栽培。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Ruellia tuberosa 上次更新:2019-12-05
近溝渠。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楊承瑞 資料提供:楊承瑞 來源學名:Ruellia tuberosa 上次更新:2019-11-26

繁衍

塊根蘆莉草透過種子、吸芽和扦插繁殖,通常被種植在花園邊緣,特別適合稍微陰涼、潮濕的環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Ruellia tuberosa 上次更新:2021-11-16

管理

預防措施: 避免種植為觀賞植物。 物理方法: 人工拔除,須將根系完整清除。 化學方法: 刺軸含羞草之萃取液可以抑制該雜草生長並減少其葉綠素積累。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Ruellia tuberosa 上次更新:2021-11-16

效益(利用)

塊根蘆莉草在熱帶美洲的傳統醫學有許多應用,最常使用的是根部,具催吐和瀉藥的作用,其煎劑和藥粉用作利尿劑,通常用於淋病和梅毒,治療腎臟問題和糖尿病,並作為退燒藥來治療感冒。全株煎劑可外敷瘡傷,內服治療肺炎、哮喘、流感和感冒。葉子用於治療牙痛,葉子煎劑用於發燒、慢性支氣管炎和白帶。在泰國,種子和葉子被用作潰瘍和膿腫的膏藥。在東南亞因其迷人的花朵而作為觀賞栽培植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Ruellia tuberosa 上次更新:2021-11-16

風險

和原生植物競爭生育地,危害當地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Ruellia tuberosa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入侵後果:環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Ruellia tuberosa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產自古巴的塊根蘆莉草的莖萃取物在粉色麵包黴菌表現出抗腫瘤活性(83.5% 抑制)。 塊根蘆莉草輸液已證明對植物病原菌具有體外殺菌作用。塊根蘆莉草含有2,6-二甲氧基苯醌、金合歡素及C16-醌類,可治療紅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萎凋病。已從根中分離出三萜(羽扇豆醇)和植物固醇(穀固醇、豆固醇和菜油甾醇)。從葉子和花中分離出植物黄酮葡萄糖苷酸,如芹菜素-7-β-D-葡萄糖苷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Ruellia tuberosa 上次更新:202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