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起源於新熱帶地區的美地綿粉介殼蟲(Phenacoccus madeirensis),屬於半翅目(Hemiptera) 胸喙亞目 (Sternorrhyncha)介殼蟲總科(Coccoidea)粉介殼蟲科(Pseudococcidae),是一種高度侵入性的害蟲物種,正在全球傳播和入侵新的地區。目前此害蟲在國外已記錄寄主植物已超過51科130屬植物,被認為是許多植物(如蘋果、鳳梨、柑橘類水果、火龍果、葡萄、芒果、百香果和紅毛丹等水果; 木薯和馬鈴薯等糧食作物; 如胡椒,番茄和茄子等蔬菜; 如棉花之纖維植物; 如芙桑、羅勒和梔子花等觀賞植物)之經濟害蟲。其危害的方式除了以刺吸式口器直接吸食植株之葉片、葉鞘、莖,甚至根部汁液外,蟲體排出的蜜露更引發煤煙病,影響植物行光合作用及觀瞻,降低商品價值。在美國西南部,此害蟲從1990年代迄今已成為溫室觀賞作物主要害蟲之一。由於國際間貿易往來之頻繁,美地粉介殼蟲已全世界廣泛分佈,如鄰近的日本亦在2002年發現此害蟲。再加上此害蟲危害寄主植物隱密的頂芽、鱗皮部或較接近地表之莖葉部之生態特性,故農民可能無法及時加以防治而錯失適當的防治時機,待植株病徵出現時,往往害蟲族群數量已大增,故對觀賞花木可能具危害潛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en, Shu-Pei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henacoccus madeirensis 上次更新:2022-11-17

綜合描述

田間形態特徵:雌成蟲體略微扁平和橢圓形;顏色從淡綠色到灰色不等;足紅褐色;體表覆蓋薄白色粉狀蠟;胸部和腹部的節間區域有橫向的深色帶;具18對側向蠟絲,尾部蠟絲最長; 白色不規則的卵囊包覆卵粒。雄成蟲體色紅,具一對翅膀。雄性蛹覆蓋著鬆散的白色絲質繭。 玻片形態特徵(雌成蟲) :觸角通常為9 節,少數為8 節;足發達,爪下端具1 齒狀突起;胸氣孔2 對,無腹氣孔;背面具2 對背唇裂,其中一對在頭胸部兩側,稱為前背唇裂,另一對在腹部末端附近,稱為後背唇裂;背部體側具18 對刺孔群,除末對 (C18) 刺孔群具3 根錐狀刺以外,其餘刺孔群具2 根錐狀刺;腹部腹面具1 個碟型臍斑;三眼孔分佈蟲體之背、腹面;五眼孔零散分佈於頭胸部之腹面;多眼孔分佈腹部之背面,其腹面第1–2 腹節邊緣少數多眼孔群集,第3–9 腹節中央區部及邊緣區具多數的多眼孔;類似刺孔群之構造零散分佈蟲體背面;管狀管大小具3 種型式;臀瓣無明顯突出,肛孔在腹部末端,其肛環具2 列環孔和6 根肛環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en, Shu-Pei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henacoccus madeirensis 上次更新:2022-11-17
其他來源內容

體卵圓形至寬卵圓形,約1.8-3.0 (2.4) mm 長,0.9-1.8 (1.3)mm寬。觸角9節,約444-606 (524)μm長。唇基上唇鞘,約161-200 (180)μm長。下唇約139-183 (163)µm,略短於唇基上唇鞘。足纖細,發達。前足:基節約106-144 (125) µm長;轉節+腿節約267-364 (319)µm長;脛節+跗節約294-394 (345)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1.04-1.14 (1.08);脛節/跗節約是1.94-2.61 (2.29)。中足: 基節約117-167 (145)µm長;轉節+腿節約278-394 (347) µm長;脛節+跗節約317-422 (377) 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1.06-1.14 (1.09);脛節/跗節約是2.14-2.74 (2.50)。後足: 基節約117-189 (159)µm長;轉節+腿節約319-417 (371) µm長;脛節+跗節約353-475 (421)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1.10-1.21 (1.14);脛節/跗節約是2.02-3.03 (2.71)。爪粗短,具爪突,約28-31 (29) µm長。中量透明孔分布於後足脛節。腹裂牛軛狀,約39-78 (59) μm長,144-250 (208) μm寬。具發達背裂,每瓣上有7-11個三孔腺及1-5根刺毛。刺孔群18對。臀瓣刺孔群(C18),每個具3或4根披針狀刺毛及5細長披針狀刺毛,約19-25 (21) µm長,伴著2-4根纖細披針狀刺毛及13-17 個三孔腺。倒數第2對刺孔群(C17),每個具2根披針狀刺毛,約15-20 (18)µm長,伴著13-17 個三孔腺。其他刺孔群,每個包括2個披針狀刺毛,約12-18 (15) µm長,伴著一些三孔腺。眼刺孔群(C3),通常具3或4根披針狀刺毛,其中1或2根較其他刺毛短。眼前刺孔群(C2)通常具2根刺毛,偶3根。臀瓣中等發達,具一端刺毛,約167-261 (212) μm長。無臀瓣棒。肛環約56-111 (82)µm長,72-111 (90) µm寬,具6根肛刺毛,約128-167 (145) µm長。

體背方有短披針狀刺毛,約3-6 (4)µm長,往往有1或2個三孔腺分布於刺毛著生口,形成背刺孔群。伴隨著短鞭狀刺毛,約18-66 (45)長。具三孔腺,直徑約4µm長,均勻分布。具多孔腺,直徑約8-9 (8) µm長,橫列於腹部第4-7節;有些分布於體緣,最遠可達腹部第1節;少數分布於胸部邊緣,但不分布於胸部亞中區及中央區。大型管狀腺,約9-15 (12) µm長,4-5 (4) µm寬,橫跨背部各節。

體腹方有許多鞭狀刺毛,約35-55 (43)μm長,伴隨著短鞭刺毛,約13-27 (22) µm長。長刺毛約67-150 (97) µm長,分布於頭、胸、及腹部中央區域及腹緣。小披針狀刺毛,約3-14 (7) µm長,散布體表。具三孔腺,與背方類似,均勻分布。具多孔腺,與背方類似,分布腹部各節。具五孔腺,約6-7 (7) µm長,分布於頭及胸部中陽及亞中央區與腹部各節前緣。管狀腺2類,大型者,與背方者類似,分布於腹部腹緣。纖細者,約6-9 (7) µm長,2-3 (2) µm寬,分布於腹部各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蔡明諭 資料提供:蔡明諭 來源學名:Phenacoccus madeirensis Green, 1923 上次更新:2014-12-24

分布

歐洲:西西里島、西班牙、克里特島、法國、義大利、葡萄牙。 亞洲:中國大陸、巴基斯坦、菲律賓、泰國、越南、臺灣。 非洲:加彭、甘比亞、多哥、安哥拉、貝南、辛巴威、奈及利亞、剛果、馬德拉群島、莫三比克、喀麥隆、象牙海岸、塞內加爾、塞席爾、獅子山共和國、聖多美普林西比、維德角、賴比瑞亞。 大洋洲: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關島。 北美洲:千里達及托巴哥、巴哈馬、巴拿馬、牙買加、古巴、瓜地馬拉、瓜得魯普島、多明尼加、安地卡及巴布達、百慕達、波多黎各及維開斯島、美國、美屬維京群島、英屬開曼群島、哥斯大黎加、格瑞那達、海地、馬丁尼克島、聖露西亞、墨西哥。 南美洲:厄瓜多爾、巴西、巴拉圭、委內瑞拉、阿根廷、玻利維亞、哥倫比亞、秘魯、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蒙哲臘島、蓋亞那。 台灣: 新北市(淡水區、新莊區)、台北市(台北市、大安區)、宜蘭縣(宜蘭市)、台中市(大里區、太平區、沙鹿區、新社區、霧峰區、北屯區)、彰化縣(大村鄉、永靖鄉、田尾鄉、芬園鄉、員林鎮、溪州鄉、彰化市)、南投縣(南投市、埔里鎮、草屯鎮)、雲林縣(口湖鄉、元長鄉、斗六市、北港鎮、古坑鄉、西螺鎮、崙背鄉)、嘉義市、嘉義縣(大林鎮、中埔鄉、水上鄉、竹崎鄉、梅山鄉、新港鄉、嘉義縣、六腳鄉)、台南市(下營區、後壁區、新營區、歸仁區、關廟區、白河區)、高雄市美濃區、屏東縣(屏東縣、恆春鎮、內埔鄉)、花蓮縣吉安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en, Shu-Pei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henacoccus madeirensis 上次更新:2022-11-17
其他來源內容

Phenacoccus madeirensis 為世界廣泛分布的種類。至少67國已有此種的記錄。分布國家如下。

非洲區(Afrotropical): 安哥拉、貝南、喀麥隆、 維德角、剛果、象牙海岸、加彭、甘比亞、迦納、利比亞、莫三比克、奈及利亞、聖多美普林希比、塞內加爾、賽席爾、蘇利南、多哥、辛巴威。

澳斯塔拉西亞區(Australasian):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關島。

新北區(Nearctic):墨西哥、美國(阿拉巴馬州、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伊利諾州、路易斯安納州、馬里蘭州、明尼蘇達州、紐約州、北卡羅萊納州、德克薩斯州、維吉尼亞州、威斯康辛州)。

新熱帶區(Neotropical): 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巴哈馬、百慕達、玻利維亞、巴西、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古巴、多明尼加、厄瓜多、格瑞那達、瓜德羅普、瓜地馬拉、圭亞那、海地、牙買加、馬丁尼克共和國、 蒙塞拉特群島、巴拿馬、巴拉圭、祕魯、波多黎各、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聖塔路西亞、千里達與多巴哥、美屬維京群島、委內瑞拉。

東方區(Oriental):中國(海南島)、巴基斯坦、菲律賓、台灣、泰國、越南。

古北區(Palaearctic):  克里特島、法國、希臘、義大利、馬德拉島、葡萄牙、西西里島、西班牙。

Phenacoccus madeirensis 在台灣已在台北市(關渡、公館、木柵、南港、內湖、四獸山、圓山)、台北縣(廣興、三峽、新店、土城)、桃園縣(大溪、觀音)、台中市(中興大學)、台中縣(霧峰)、嘉義縣(中埔)、台南縣(新化)、高雄縣(鳳山、岡山)、台東縣(卑南)等地有發現之記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蔡明諭 資料提供:蔡明諭 來源學名:Phenacoccus madeirensis Green, 1923 上次更新:2014-12-24

尺寸

體卵圓形至寬卵圓形,約1.8-3.0 (2.4) mm 長,0.9-1.8 (1.3) mm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蔡明諭 資料提供:蔡明諭 來源學名:Phenacoccus madeirensis Green, 1923 上次更新:2014-12-24

棲地

美地綿粉介殼蟲屬於多食性害蟲,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地上部組織如葉子或莖幹中的韌皮部細胞之汁液為主,屬於韌皮部取食者 (phloem feeders)。根據國外文獻得知此害蟲寄主植物已高達51科131屬植物,包括一枝黃花屬、三角柱、土人參、小牛眼菊、小花蔓澤蘭、小葉馬纓丹、山黃梔、山葡萄、山螞蝗屬、天竺葵屬、巴西紫葳、巴豆屬、文藤屬、日本女貞、木豆、木芙蓉、木柄鳳梨屬、木槿、洋麻、毛苦參、水仙屬、火炬刺桐、火輪菊、加拿大蓬、可可樹、正榕、玉珊瑚、白夜丁香、白鳳菜、尖尾鳳、朱槿、百合、羊角藤、老鸛草屬、艾草、西洋蒲公英、冷水麻屬、含羞草、杜鵑花、決明屬、刺蔥屬、夜香花、孟加拉榕、狗肝菜、空心菜、金午時花屬、金盞菊屬、匍匐半插花、南美朱槿、南美蟛蜞菊、咸豐草、垂桉草屬、威氏鐵莧、柑橘屬、柿樹屬、洋莧屬、洋葵 (天竺葵)、珊瑚櫻 (玉珊瑚)、相思樹屬、秋海棠屬、妤紅花山梗菜、紅毛丹、紅花鼠尾草、紅花鐵莧、紅珊瑚、紅鳳菜、美洲闊苞菊、茄 (紅茄)、茄子、重瓣向日葵、重瓣朱槿、香瓜、香蜂草、香澤蘭、娥房藤屬、桑、海州常山、狹葉薰衣草、破布子屬、馬鈴薯、馬鞭草屬、馬櫻丹、鬼針屬、康復力、彩葉草、曼陀羅、毬蘭、牽牛屬、甜椒、荷蘭芹、莧屬、野棉花、鳥尾花屬、麥稈菊屬、棉屬、湖北海棠、番石榴、番茄、番薯、紫花酢醬草、紫花鼠尾草、紫花藿香薊、紫絨藤、紫菀屬、菊屬、菝葜屬、蛛絲草屬、黃金葛、黃秋葵、圓柏、聖誕紅、萬壽菊、葡萄、蜀葵屬、嫣紅蔓、瑪瑙珠、福祿桐屬、翠蘆莉、臺灣澤蘭、蓖麻、辣椒、酸模屬、銀膠菊、鳳梨、廣東檸檬、蔓澤蘭、豬草、樹薯、橐吾屬、紫莖澤蘭、澳洲鴨腳木、蕁麻屬、錦葵屬、霍香薊、鞘蕊花屬、龍舌蘭屬、龍眼、繁星花、薄荷屬、薄葉艾納香、薔薇屬、賽葵、黛粉葉、檬果 (芒果)、薩拉橡膠樹、菊屬、蟛蜞菊、雞屎藤、鵝掌蘗、羅勒、羅勒、蘋果、麵包樹、櫻草屬、變葉木屬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en, Shu-Pei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henacoccus madeirensis 上次更新:2022-11-17
其他來源內容

Phenacoccus madeirensis的寄主目前已記錄有超過46科150種植物。主要寄主科別為菊科、大戟科、錦葵科及茄科。在台灣發現之寄主如下。

爵床科(Acanthaceae): 黃蝦花(Pachystachys lutea Nees.)

蘿藦科(Asclepiadaceae): 尖尾鳳(Asclepias curassavica L.)、武靴藤(Gymnema alternifolium (Lour.) Merr.)

菊科(Asteraceae): 霍香薊(Ageratum conyzoides L.)、艾草(Artemisia princeps Pamp.)、大花咸豐草(Bidens pilosa (L.) DC. var. radiata (Sch. Bip.) R. E. Ballard ex Melchert)、波斯菊(Cosmos bipinnatus Cav.)、昭和草(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S. Moore)、紫背草(Emilia sonchifolia (L.) DC.)、台灣澤蘭(Eupatorium formosanum Hayata)、紅鳳菜(Gynura bicolor (Roxb.) DC.)、麥桿菊(Helichrysum bracteatum (Vent.) Andr.)、冬青菊(Pluchea indica (L.) Less.)、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 L.)

旋花科(Convolvulaceae): 甘藷(Ipomoea batatas (L.) Lam.)

杜鵑花科(Ericaceae): 杜鵑屬(Rhododendron sp.)

大戟科(Euphorbiaceae): 鐵莧(Acalypha sp.)、威氏鐵莧(Acalypha wilkesiana Muell.-Arg. )、葉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

豆科(Fabaceae): 含羞草(Mimosa pudica L.)。

唇形科(Lamiaceae ): 羅勒(Ocimum basilicum L. )

百合科(Liliaceae): 百合(Lilium sp.)

錦葵科(Malvaceae): 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 L.)、木槿(H. syriacus L.)、山芙蓉(H. mutabilis L.)、Sida acutaBurm. f.(細葉金午時花)

桃金孃科(Myrtaceae):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

酢醬草科(Oxalidaceae): 紫花醡醬草(Oxalis corymbosa DC.)

茜草科(Rubiaceae): 雞屎藤(Paederia scandens (Lour.) Merr.)

茄科(Solanaceae):苦蘵(Physalis angulata L.)、瑪瑙珠(Solanum diphyllum L.)、玉珊瑚(Solanum pseudocapsicum L.)

馬鞭草科(Verbenaceae): 馬櫻丹(Lantana camara L.)、長穗木(Stachytarpheta jamaicensis (L.) Vahl.)

葡萄科(Vitaceae): 山葡萄(Ampelopsis brevipedunculata (Maxim.) Trautv.)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蔡明諭 資料提供:蔡明諭 來源學名:Phenacoccus madeirensis Green, 1923 上次更新:2014-12-24

取食策略

植食性之美地綿粉介殼蟲,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地上部組織如葉子或莖幹中的韌皮部細胞之汁液為主,屬於韌皮部取食者 (phloem feeders) ,並造成植物組織枯黃、減弱生長趨勢或死亡等癥狀。汁液中含有水、可溶性糖、酚類、蛋白質和其他潛在的營養物質。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en, Shu-Pei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henacoccus madeirensis 上次更新:2022-11-17

生命週期

美地綿粉介殼蟲在15-35°C的溫度下成功繁殖,在30°C下每代21天。綜觀上述,美地綿粉介殼蟲生長繁殖的最適溫度約在 25-30℃,在台灣咸豐草可能是其終年生活的重要野生寄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en, Shu-Pei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henacoccus madeirensis 上次更新:2022-11-17

繁衍

美地綿粉介殼蟲生存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並且可以在15-35°C的溫度下成功繁殖。此外,具高繁殖能力(每隻雌成蟲可產約500個卵)和生命週期短(在30°C下每代21天),因此,當環境適宜時, 可以經歷快速的種群增長和傳播,在短時間內對作物造成重大損害。傳統的化學控制或遏制措施通常不足以防止這種害蟲的傳播。此外,許多種類的螞蟻可協助齡期較小的若蟲擴散至其他地方及保護其免受天敵侵害來減少蟲害管理之效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en, Shu-Pei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henacoccus madeirensis 上次更新:2022-11-17

管理

美地綿粉介殼蟲之若蟲至雌成蟲以爬行短距離以擴展其領域。除此外,亦可借由風力、鳥類、大型昆蟲、農耕器及寄主植物的移動而遷移至其他地區。傳統的化學控制或遏制措施通常不足以防止這種害蟲的傳播,防治管理除化學藥劑外,間隔或修剪樹木以確保其樹冠不接觸將減少粉介殼蟲在樹木之間的傳播。此外,許多種類的螞蟻可協助齡期較小的若蟲擴散至其他地方及保護其免受天敵侵害來減少蟲害管理之效果,故利用蟻誘餌來控制螞蟻,可能有助於提高天敵的有效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en, Shu-Pei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henacoccus madeirensis 上次更新:2022-11-17

風險

美地綿粉介殼蟲具高繁殖潛能、寄主範圍廣泛之高度侵入性害蟲物種,正在全球傳播和入侵新的地區。目前此害蟲在國外已記錄寄主植物已超過51科130屬植物,被認為是許多植物(如蘋果、鳳梨、柑橘類水果、火龍果、葡萄、芒果、百香果和紅毛丹等水果; 木薯和馬鈴薯等糧食作物; 如胡椒,番茄和茄子等蔬菜; 如棉花之纖維植物; 如芙桑、羅勒和梔子花等觀賞植物)之經濟害蟲。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成為美國東南部溫室觀賞植物的主要威脅害蟲; 在印度卡納塔克邦,這種害蟲在棉花上的發病率達到90%以上,發生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作為木薯(Manihot esculenta)的害蟲而影響全球糧食安全。若有此害蟲出現時,則同時可能周遭數種植物亦受其為害,推論此害蟲一旦在一種植物上發生,可能成為附近其他作物受害的感染源。其危害方式是雌成蟲及若蟲以刺吸式口器刺吸寄主植物組織內(如導管、頂芽、嫩梢、葉片、嫩梢及幼果等)汁液,導致寄主植物組織萎凋與枯死。此外,在取食過程若排出蜜露引發煤煙病(sooty mould),干擾植物行光合作用,使生長不良、葉片掉落,並影響農產品觀瞻,降低商品價值。此外,或因取食造成植物組織傷口,往往成為病原菌侵入的途徑,引發其他病原菌的感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en, Shu-Pei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henacoccus madeirensis 上次更新:202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