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約35-45 mm,是臺灣體型最大的蟋蟀。體色以赤褐色為主,體型粗壯。前胸背板背側中央為深褐色,兩側黃褐色,背面具黃褐色中線。翅黑褐色,越往外側越接近黃褐色。各足黃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文伯、張原謀、莊棨州 資料提供:遊黽飛蛉─台江昆蟲圖鑑 來源學名:Tarbinskiellu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1796) 上次更新:2016-11-24
其他來源內容
一般體色黃褐色,頭部及前胸背板背面為褐色,前胸背板具有一對褐色半月型斑紋,足黃色,後足腿節外側具有深褐色斜條紋,雄蟲體長為30至41.5公厘,雌蟲稍小於雄蟲,成蟲體型粗大,為台灣產最大型的蟋蟀,雌蟲產卵管粗短。
會挖掘地道居住,洞口孔徑約1至2公分,雄蟲會於夜晚鳴叫,每一次鳴叫聲為長達數秒以上的長喞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廖一璋 資料提供:廖一璋 來源學名: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1796) 上次更新:2014-11-12

分布

普遍分佈於臺灣全島平地至低海拔山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文伯、張原謀、莊棨州 資料提供:遊黽飛蛉─台江昆蟲圖鑑 來源學名:Tarbinskiellu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1796) 上次更新:2016-11-24
其他來源內容
台灣地區主要分布於台灣苗栗以北平地及低海拔山區,棲息於果園、蔗田及公園草地等,可於夜晚路燈附近看見趨光個體。全球分布 : 中國、菲律賓、爪哇、蘇門答臘、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緬甸、泰國、印度、巴基斯坦。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廖一璋 資料提供:廖一璋 來源學名: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1796) 上次更新:2014-11-12

棲地

取食各種植物的根、莖、葉,常造成葉菜類農業損失。棲息在砂質農地或荒地上,會在土中挖隧道棲息,白天棲息於地洞,夜晚則爬出覓食、求偶。是民俗活動中「灌土猴」的主角,為過去農葉時代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具趨光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文伯、張原謀、莊棨州 資料提供:遊黽飛蛉─台江昆蟲圖鑑 來源學名:Tarbinskiellu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1796) 上次更新:2016-11-24

效益(利用)

台灣南部鄉村的娛樂之一「灌蟋蟀」即是此物種,也有餐廳採集此種蟋蟀炸食販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廖一璋 資料提供:廖一璋 來源學名: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1796) 上次更新:201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