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子實體一年生,單生或稀覆瓦狀排列,經常平展且具寬廣的基部,達10公分寬,基部達3公分厚,起初肉質且多汁,後變硬且易脆,上表面平坦,後同心環帶的絨毛消失,暴露稍微有光澤的黑色樹脂狀硬皮,乾時縮水且具許多輻射狀皺紋和一些溝紋。菌孔表面起初白色,後淡褐色,碰觸後變暗,菌孔角形至圓形,每毫米4-6個,菌肉起初柔軟且白色,乾時或老時赭色至亮肉桂色且相當硬。菌絲雙系,生殖菌絲含扣子體,褐色且非常厚壁,具數個大型扣子體,適度分支,4-12微米寬,骨骼菌絲剛直或稍彎曲,非常厚壁且無側支,3-10微米寬,擔孢子臘腸狀,無色,平滑,5-7 × 1.5-2微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Ischnoderma benzoinum (Wahlenb.) P. Karst., Acta Societatis pro Fauna et Flora Fennica 2 (1): 32. 上次更新:2018-01-16

分布

北亞至西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Ischnoderma benzoinum (Wahlenb.) P. Karst., Acta Societatis pro Fauna et Flora Fennica 2 (1): 32. 上次更新:2018-01-16

鑑別型特徵敘述

起初肉質且多汁,後變硬且易脆,平展的子實體和臘腸狀孢子是此種的分類依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Ischnoderma benzoinum (Wahlenb.) P. Karst., Acta Societatis pro Fauna et Flora Fennica 2 (1): 32. 上次更新:2018-01-16

棲地

木棲且造成木材白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Ischnoderma benzoinum (Wahlenb.) P. Karst., Acta Societatis pro Fauna et Flora Fennica 2 (1): 32. 上次更新:201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