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sychus saularis saularis (Linnaeus, 1758)

Copsychus saularis saularis (Linnaeus, 1758) 鵲鴝(大陸亞種)
Copsychus saularis saularis (Linnaeus, 1758) 鵲鴝(大陸亞種)
Copsychus saularis saularis (Linnaeus, 1758) 鵲鴝(大陸亞種)
Copsychus saularis saularis (Linnaeus, 1758) 鵲鴝(大陸亞種)

概述

黑白色系的鳴禽,由於鳴聲婉轉被作為寵物鳥引進,1990年開始出現在野外並漸漸擴張族群。會捕食原生種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psychus saularis 上次更新:2021-11-01

綜合描述

鶲科鵲鴝屬,具有雌雄二型性。雄鳥頭部、背部、尾上為藍黑色,腹部及尾下白色,嘴喙及腳爪黑色,有一道寬白色翼帶;雌鳥頭部顏色偏灰,背部顏色亦較黯淡;亞成鳥體色偏灰,胸前有鱗狀斑紋。鵲鴝的鳴唱聲婉轉多變,因此時常被作為寵物鳥飼養,在鳴唱時經常重複高舉尾羽又放下的動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psychus saularis 上次更新:2021-11-01

分布

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南亞以及華中、華南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psychus saularis 上次更新:2021-11-01

棲地

主要出現在平地聚落、都會綠地等環境,亦會出現在平地次生林或海岸防風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psychus saularis 上次更新:2021-11-01

取食策略

雜食性,以昆蟲為主食,偶爾吃種子、果實及小型脊椎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psychus saularis 上次更新:2021-11-01

繁衍

繁殖季4~7月,以樹洞營巢,有重複使用巢位的習性,窩卵數2~5。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psychus saularis 上次更新:2021-11-01

管理

1990年開始在臺灣野外出現,起初記錄大多集中在北部,後來臺南、高屏等地也出現野外個體。如今除東部紀錄仍少,已幾乎遍布全臺都會區及海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psychus saularis 上次更新:2021-11-01

效益(利用)

觀賞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psychus saularis 上次更新:2021-11-01

風險

由於主要利用現成樹洞築巢,可能會與利用相同條件築巢的原生鳥種競爭棲位,並且會捕食原生種昆蟲及小型脊椎動物(如蛙類、蜥蜴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psychus saularis 上次更新:2021-11-01

引進途徑

作為寵物及觀賞用鳥引進,而後因逃逸或放生而在野外繁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psychus saularis 上次更新:202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