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頭頂淡褐色,前端淡後端深;頭側方白色;喙中央具白環;中胸楯片暗褐色,凹陷處顏色較深;胸側板灰褐色;前、中足腿節前端暗褐色具淡鱗形成之點斑;後足腿節前端淡褐色具暗褐色鱗形成之點斑,末端有一黑環;中、後脛足顏色淡具點斑;各足跗節一二 (三)節有不明顯基部和端部白環;腹背板暗褐色,二至七節基部具淡色帶並連接側斑;腹板側基部具寬淡色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杜士豪 資料提供:杜士豪 來源學名:Culex sitiens Wiedemann, 1828 上次更新:2018-01-14
其他來源內容
中胸盾鱗色暗。前、中足股節前面暗而有淡鱗麻點;後足股節前面主要淡而有暗鱗麻點;中、後足脛節主要暗而可有淡鱗麻點。幼蟲頭毛1-C特短粗而黑;尾鰓短而呈乳頭狀。
生態習性 幼蟲孳生於海濱鹹水中,常見於鹽場、海濱石穴、水溝、積水坑或人工用具等。亦偶見於離海不遠的淡水中,溪澗積水或石穴中。雌蚊喜吸豬、鳥血,也兼吸牛、狗和人血。在實驗室也吸鴨、馬或兔血等。 醫學重要性 野生的本種雌蚊體內找到馬來絲蟲蚴。另有報告可在實驗室感染中傳播乙型腦炎病毒,但一般認為在流行病學上的意義不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Culex sitiens Wiedemann, 1828 上次更新:2017-10-13

分布

東洋區、非洲南部、大洋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杜士豪 資料提供:杜士豪 來源學名:Culex sitiens Wiedemann, 1828 上次更新:2018-01-14
其他來源內容
廣布於東洋界、非洲南部、馬達加斯加、大洋洲、南太平洋群島。在亞洲包括印度、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臺灣、日本、斯里蘭卡、伊朗等。中國包括浙江、福建、海南、山東、江蘇、廣西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Culex sitiens Wiedemann, 1828 上次更新:2017-10-13

鑑別型特徵敘述

雌蚊 中型蚊,翅長3-3.5mm。 頭:頭頂正中有淡棕色平覆鱗,豎鱗通常全暗棕,但前部稍淡,後側部黑,兩頰有白色寬鱗區。喙色暗,有中位白環。觸鬚約為喙長的1/5;第4節端部有白鱗。 食竇甲:食竇弓很寬,側突顯著而強骨質化。食竇甲齒二行,背齒20多個,短桿狀。 胸:前胸前背片有幾片鱗;後背片有一鱗簇;前胸側板有一淡鱗簇。中胸盾片體壁與盾鱗均暗棕,凹陷區色更深,僅小盾前區、翅上位、前突部及側緣有淡鱗。胸側板灰暗,前胸後背片、氣門後區與中胸腹側板後緣暗棕。中胸腹側板上部與下後緣各有一鱗簇。中胸後側片上部有一鱗簇。中胸下後側鬃付缺。 翅:翅鱗暗,前緣脈與亞前緣脈有少量淡鱗。前叉室長於其柄。 足:前、中股節前面暗而有淡鱗摻雜形成麻點,後股前面主要淡而有暗鱗麻點和明顯的末端黑環。中、後脛主要暗但可有淡鱗麻點。各跗暗。有膝斑、踝關節白環和位於各足1-2或1-3跗環節基部或端部的跗白環。 腹:腹節Ⅱ-Ⅶ背板有窄的淡色基部橫帶連接基側斑。各腹板側有較寬的淡色基部橫帶。 雄蚊 似雌蚊,但觸鬚長於喙,長出部分約等於末節的1.5倍長;第3節有中位背面半白環,末2節有基位背面半白環;末節端1/4主要淡;末2節與第3節端有多數長剛毛形成從;第3節前半腹面有一行斜垂透明鱗。喙白環後腹面有數根長毛。翅鱗較稀。腹節背板的淡色基帶較寬。 尾器:抱肢基節亞端葉發達,其腹面有一群密生的小刺。三棒中的前棒較短細;後部毛組有3根粗刺,其中後一個較長,1個寬大葉片和1根基位剛毛。端節正常,指爪很短。陽莖側板腹內葉密生小刺,無腹突。背中葉有4-5個參差不齊的指狀突。肛側片基側臂發達。 幼蟲 頭:觸角基2/3有小刺,末1/3色深;1-A生於從基位到端部約2/3處;2, 3-A亞端位。頭毛1-C黑,特短粗,長度約略小於基距的1/2;4-C細短,簡單,不分枝;5-C分5-7芒枝;6-C分2-5芒枝,常分4枝;5, 6-C均芒狀,超出唇基前緣。頦每側約有6個齒。 胸:前胸毛1-3P單芒枝,約等長;4-P分2芒枝;5, 6-P單芒枝;7-P分3芒枝。 腹:腹毛6-I分3-4芒枝;7-I不分枝;6-Ⅱ分3芒枝;6-Ⅲ、Ⅵ分2芒枝;1-Ⅴ、Ⅵ分2-4枝;1-Ⅶ分3-5枝;櫛齒末端繸狀,30-35個,組成一齒區。呼吸管指數3-5,為尾鞍的3.1-4倍長;1-S 5-7對,除最後一對外,長均約等於著生處管徑,每株分4-8枝,側毛1-2對;梳齒9-12個,遠段齒有7-8個側齒。腹毛1-X不分枝;2-X分4枝;3-X不分枝。肛鰓短於尾節,乳頭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Culex sitiens Wiedemann, 1828 上次更新:2017-10-13

棲地

海濱鹹水積水處,偶漸離海不遠的淡水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杜士豪 資料提供:杜士豪 來源學名:Culex sitiens Wiedemann, 1828 上次更新:2018-01-14
其他來源內容
幼蟲孳生於海濱鹹水中,常見於鹽場、海濱石穴、水溝、積水坑或人工用具等。亦偶見於離海不遠的淡水中,溪澗積水或石穴中。雌蚊喜吸豬、鳥血,也兼吸牛、狗和人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Culex sitiens Wiedemann, 1828 上次更新:2017-10-13

備註

本種與類海濱家蚊近緣,二者生態習性也很相似,孳生於鹹水,其幼蟲1-C特短粗黑,尾鰓乳頭狀而短於尾節。但後者各足無麻點,翅的前叉室很短,約與其柄等長,陽莖腹內葉有顯著的腹突,其上有幾個小齒,幼蟲尾鞍不完整等特徵可資鑑別。本蚊種幼蟲呼吸管的變異幅度很大,鑑別時應加以注意。本種乃為較嚴格的鹹水蚊種,但過去中國內地也相繼有報告,如甘肅、寧夏、湖南、四川等,從理論上說這些省分不可能有海濱庫蚊,經檢查標本,確系誤定,因而,本蚊種在中國的分布尚待進一步複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Culex sitiens Wiedemann, 1828 上次更新:201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