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為一種很高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生於熱帶非洲,主要被種植作為牧草,現已在熱帶各處成為入侵的雜草。可生長在開闊地,對水分養分的需求較低,可藉由莖繁殖,容易長成一大片草林,排擠掉當地其它植物的生存空間。除當牧草外,嫩葉嫩莖皆可食用,花穗亦可當乾燥花材。可以規律割草或用除草劑來移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ennisetum purpureum 上次更新:2020-11-15

綜合描述

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且高,可高達3 m,甚至超過5 m,基部直徑近2.5 cm,可分枝,末端有短柔毛。葉片線形,通常批有短柔毛,邊緣細且鋒利。葉舌具纖毛,約3 mm長。圓錐花序,濃密,淡黃色或略帶紫色,花柄約15 mm長,主軸密披毛。小穗有兩朵花,約5 mm長,被剛毛包圍,成熟時剛毛與小穗一起掉落。穎片為三角形,約為小穗的1/4長。下外稃為批針形,膜質,略具有小剛毛,邊緣有纖毛,和小穗等長,五脈,不存在內穎。上外稃背面為批針形,膜質,略有小剛毛,下半部硬質,無毛,五脈,相似質地的內穎,兩脈。花葯三個,尖端帶有細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ennisetum purpureum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多年生草本,稈高可達3公尺,莖稈扁平,直立,叢生,無毛,有蠟質;單葉,互生,長20-60公分,寬1-2.5公分;葉舌由長約0.3公分之毛刷狀纖毛構成;葉鞘光滑,無葉耳;圓錐花序,頂生,長可達15公分,黃褐色;小穗長約0.5公分,含2朵小花,單一;外穎長約0.08公分;內穎為小穗的1/4長,三角形;下位外稃披針形,膜質,被細小剛毛,無內稃;上位外稃披針形,光滑,5條脈;內稃具2條脈;穎果橢圓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ch. 上次更新:2014-12-09

分布

原生地: 熱帶非洲。已知引進地區:其他熱帶國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ennisetum purpureum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熱帶非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ch. 上次更新:2014-12-09

外觀相似性

相似種:Pennisetum polystachion (L.) Schult.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ennisetum purpureum 上次更新:2020-11-15

棲地

平地至海拔1500公尺之河床、耕地、路旁、荒廢地。在野外,通常僅在降雨量> 1,000 mm的地區發現,而在河岸上降雨量較低的地區,最好在25至40°C之間生長。只要肥力充足,便可以在各種土壤上生長。它在潮濕或高降雨條件下會長得很好,而也可以承受乾旱和大火的襲擊。非常適合生長在熱帶地區的潮濕地區,在低地地區生長特別好,但在海拔高達1,500 m或更高的地方也可以很好地生長。它可以在乾燥的沙質土壤中持久存在並具有競爭力,但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有最佳的生長情況。它在淹水的土壤中生長不好,但在有灌溉的土地上卻很強勢(Holm et al., 1977; pp. 367, 369)。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ennisetum purpureum 上次更新:2020-11-15

繁衍

主要是以莖營養繁殖。也可通過種子繁殖。種子會隨風或水流散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ennisetum purpureum 上次更新:2020-11-15

管理

物理方法:規律的割除,但必須除去所有根莖。或焚燒。 化學方法:可用2,2-DPA來處理,以免更大的侵擾。除草劑草甘膦可在水生場所提供控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ennisetum purpureum 上次更新:2020-11-15

效益(利用)

象草是東非最重要的牧場飼料作物(Farrell. etc. 2002)。它具有高生產率,特別適合飼養牛和水牛。它也是非洲大象的重要草料,因此得名 (Heuzé V. 2016)。因為在少水缺養的土地上也能生長,故能長在乾旱區域用於飼料生產。在非洲另具有景觀意義,因為它可以防止土壤侵蝕。也可以用於防火、防風及改善土壤肥力(Farrell. etc. 2002)。也可被作為燃料來源。幼葉和嫩芽可以食用,做成湯和燉菜(Heuzé V. 2016)。花穗可以做成乾燥花材。一家荷蘭公司已成功將其製成可以用於包裝的塑料。最近在非洲被使用做為「推拉式」農業害蟲管理的一部份。此技術是將農作物與可驅逐害蟲的「推式」植物一起種植,並在周圍田邊種植「拉式」植物,將害蟲從田中抽出。象草顯示有潛力吸引玉米莖裡的害蟲,此為非洲產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被種植為「拉式」植物。與使用殺草劑相比,此方法更具有永續性,且對農民有益(Khan, 2007)。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ennisetum purpureum 上次更新:2020-11-15

風險

競爭力強,可獨佔大區域之岸邊、淺水區域及河床,嚴重排擠弱勢植物。且會形成緻密的草叢,難以突破,從而抑制其它植被的建立。象草是許多禾草作物害蟲的宿主,特別是在生長季,因此對於作物造成很大的隱憂。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ennisetum purpureum 上次更新:20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