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約18cm。雌雄鳥、冬夏間的羽色略有不同。喙及眼皆為黑色。雄鳥繁殖羽頭上、背部及小覆羽為鼠灰色,具白色眉線及顎線,頰為暗灰色,腮至前頸黑色,胸、腹部、腰及尾下覆羽為黃色,飛羽為黑褐色,羽緣白色,但不具翼帶,尾羽黑色,外側尾羽白色,腳為黃褐色。雄鳥非繁殖羽與繁殖羽類似,但是腮至前頸為白色,而非黑色。雌鳥繁殖羽與雄鳥繁殖羽類似,但是腮至前頸為白色,或是具有暗黑色的斑點,其餘大致相同。雌鳥非繁殖羽類似雄鳥非繁殖羽,但是胸部及腹部為污白色或淡黃色,與亮黃色的尾下覆羽有所差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cinerea robusta (Brehm, 1857)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區域包括歐洲、俄羅斯、西伯利亞、庫頁島、勘察加半島、中國東北、華北、日本等地,以及中東、中亞、喜馬拉雅山等山區。於非洲、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中國南部、中南半島、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度冬。台灣冬天常見於中低海拔的山澗溪流及水域附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cinerea robusta (Brehm, 1857)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6個亞種 (Dickinson 2003),分別是patriciae、schmitzi、canariensis、cinerea、melanope、robusta。其中 M. c. patriciae、M. c.schmitzi、M. c. canariensis、M. c. cinerea 繁殖於歐洲,M. c. melanope 繁殖於西伯利亞、中亞、新疆及喜馬拉雅山等地。M. c. robusta 則繁殖於蒙古東部、中國東北、華北、阿穆爾河流域、朝鮮半島、日本、庫頁島及勘察加半島等地,於中國華南、菲律賓、中南半島、印尼等地度冬。M. c. melanope 以及 M. c. robusta 外表羽色非常類似,野外難以辨識。Alström &Mild (2003) 認為 melanope 及 robusta 應該都併入指名亞種 (M. c. cinerea) 之內。Clements(2007) 則僅接受 patriciae、schmitzi 及 cinerea等3 個亞種, 其餘亞種皆併入指名亞種。Hachisuka & Udagawa (1951) 認為台灣的灰鶺鴒為留鳥,於溫帶森林繁殖,冬季則降遷至低地,並將台灣的灰鶺鴒歸為 M. c. caspica (目前已被視為 melanope 亞種的同種異名)。但由於台灣並沒有找到灰鶺鴒繁殖成功的確切證據,Hachisuka & Udagawa (1951) 的意見可能有誤,台灣的灰鶺鴒應該都是候鳥,或者只有極少數是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cinerea robusta (Brehm, 1857)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喜好中低海拔的山澗溪流、水域附近、住家屋頂或開闊空地,多在地表或石頭上活動,但也會棲息在樹枝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cinerea robusta (Brehm, 1857)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灰鶺鴒在台灣應該大部分是普遍的冬候鳥,少部分個體有可能為留鳥,但是並無確切的繁殖成功證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cinerea robusta (Brehm, 1857)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主要以陸域或水域無脊椎動物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cinerea robusta (Brehm, 1857)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受到驚嚇時,常會飛入樹叢中。在地面行動時,身體與地面平行,尾部會持續上下擺動。飛行為大波浪狀的飛行路線。單獨或成對活動,甚少集結成群。最普遍的鳴唱聲為連續4 至8 秒的重複、尖細、短促的「滋- 滋- 滋- 滋-滋-⋯」鳴唱聲。叫聲為連續、單調、尖銳的「唧唧、唧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cinerea robusta (Brehm, 1857)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Hachisuka & Udagawa (1951) 認為灰鶺鴒是台灣的留鳥,因此衍生許多文獻都認為灰鶺鴒在台灣繁殖 (e.g., 張萬福1985, Cheng 1987,Dickinson 2003),但是灰鶺鴒在台灣並無確切的繁殖成功紀錄 (顏重威1984,沙謙中1986)。1993年5月在台北中山區大樓頂樓層有一對灰鶺鴒嘗試營巢繁殖,在頂樓水塔角鋼之間築巢,並產下5枚卵,但是全部沒有孵化(林金雄1997)。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cinerea robusta (Brehm, 1857)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目前灰鶺鴒在台灣及其世界分布範圍內並沒有重大的生存威脅。
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cinerea robusta (Brehm, 1857)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Motacilla 源自拉丁文,原意為「 擺動尾部 」,應是指鶺鴒類經常擺動尾羽的行為。cinerea 的拉丁文原意為「灰色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cinerea robusta (Brehm, 1857)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