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約44至52cm。全身僅白與紅棕兩種顏色。頭頸及胸白色,布有深色細縱紋。眼褐色,蠟膜灰綠色。背面、翼、尾及腹部紅棕色。初級飛羽黑色、次級飛羽白色、翼下覆羽紅棕色,飛行時三色對比明顯。未成鳥全身污褐色,頭頸及胸密布淺色縱紋,略似黑鳶未成鳥,但尾為圓尾可資區別。喙灰綠色。腳暗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dus Boddaert,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體長約44至52cm。全身僅白與紅棕兩種顏色。頭頸及胸白色,布有深色細縱紋。眼褐色,蠟膜灰綠色。背面、翼、尾及腹部紅棕色。初級飛羽黑色、次級飛羽白色、翼下覆羽紅棕色,飛行時三色對比明顯。未成鳥全身污褐色,頭頸及胸密布淺色縱紋,略似黑鳶未成鳥,但尾為圓尾可資區別。喙灰綠色。腳暗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termedius Blyth,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華南、中南半島、菲律賓、印尼群島、澳洲北部、印度、斯里蘭卡。臺灣僅於屏東縣滿州鄉與澎湖曾經出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dus Boddaert,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分布於華南、中南半島、菲律賓、印尼群島、澳洲北部、印度、斯里蘭卡。臺灣僅於屏東縣滿州鄉與澎湖曾經出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termedius Blyth,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4個亞種,與臺灣有地緣關係者有2個亞種,條列如下:H. i. indus 分布於南亞、東南亞及華南。H. i. intermedius 分布於菲律賓、印尼。臺灣所見者為哪一個亞種,尚無法確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dus Boddaert,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本種分為4個亞種,與臺灣有地緣關係者有2個亞種,條列如下:H. i. indus 分布於南亞、東南亞及華南。H. i. intermedius 分布於菲律賓、印尼。臺灣所見者為哪一個亞種,尚無法確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termedius Blyth,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以海岸、島嶼、河口、紅樹林等接近海域的環境為主要棲地,但少數可居於內陸的農田與草原。習性似黑鳶,但更親近海域,而且具有更強的掠食性,獵食活的小動物佔較高的比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dus Boddaert,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以海岸、島嶼、河口、紅樹林等接近海域的環境為主要棲地,但少數可居於內陸的農田與草原。習性似黑鳶,但更親近海域,而且具有更強的掠食性,獵食活的小動物佔較高的比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termedius Blyth,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於分布區域為留鳥,僅幼鳥會擴散或因氣候影響而有短程的不規則遷移行動。栗鳶在臺灣為迷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dus Boddaert,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於分布區域為留鳥,僅幼鳥會擴散或因氣候影響而有短程的不規則遷移行動。栗鳶在臺灣為迷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termedius Blyth,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相當多樣化,以海岸地區的各種垃圾食餘、動物死屍為主,也獵取各種病弱的小動物,扮演清道夫的角色。具有多種覓食方式,包括自空中俯衝攫取地面或水面的獵物、在空中追逐昆蟲、在地面拾取食餘、搶奪其它掠食者的獵獲物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dus Boddaert,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相當多樣化,以海岸地區的各種垃圾食餘、動物死屍為主,也獵取各種病弱的小動物,扮演清道夫的角色。具有多種覓食方式,包括自空中俯衝攫取地面或水面的獵物、在空中追逐昆蟲、在地面拾取食餘、搶奪其它掠食者的獵獲物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termedius Blyth,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非繁殖期並不鳴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dus Boddaert,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非繁殖期並不鳴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termedius Blyth,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臺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dus Boddaert,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臺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termedius Blyth,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栗鳶最早於1988年12月在蘭陽溪口數度被賞鳥人見到(何華仁 1989),最多時有2隻,但後來得知當時臺灣有人自國外非法引進本種販售給養鷹人,賞鳥人所見者並不能排除係飼鳥逸出的可能,因此之後的臺灣鳥類名錄審查會並未通過本種為新紀錄種。2006年出現於屏東縣滿州鄉及2007年出現於澎湖的紀錄被視為野鳥,本書因而將本種視為新紀錄種而納入。2007年7月在澎湖興仁水庫出現的個體為未成鳥,其後在此長期留棲,至2008年9月完全換成成鳥的羽色,但2009年1月於林間地面上發現牠的屍體,死因不明(鄭謙遜 2009)。這隻栗鳶事後被送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製成標本保存,可惜因已腐爛皮毛狀況不佳。此外,2008年11月台北縣土城曾短暫出現一隻被剪翅的個體(呂建富私人通訊),顯示本種被非法引進的情形仍然存在。如何杜絕國外猛禽被非法引進至臺灣,造成進一步衍生的逸出,以及對本地的生態衝擊、可能的雜交等問題,尚需相關單位重視。至於純野生的個體在臺灣為迷鳥,並無受脅或相關的保育問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dus Boddaert,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栗鳶最早於1988年12月在蘭陽溪口數度被賞鳥人見到(何華仁 1989),最多時有2隻,但後來得知當時臺灣有人自國外非法引進本種販售給養鷹人,賞鳥人所見者並不能排除係飼鳥逸出的可能,因此之後的臺灣鳥類名錄審查會並未通過本種為新紀錄種。2006年出現於屏東縣滿州鄉及2007年出現於澎湖的紀錄被視為野鳥,本書因而將本種視為新紀錄種而納入。2007年7月在澎湖興仁水庫出現的個體為未成鳥,其後在此長期留棲,至2008年9月完全換成成鳥的羽色,但2009年1月於林間地面上發現牠的屍體,死因不明(鄭謙遜 2009)。這隻栗鳶事後被送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製成標本保存,可惜因已腐爛皮毛狀況不佳。此外,2008年11月台北縣土城曾短暫出現一隻被剪翅的個體(呂建富私人通訊),顯示本種被非法引進的情形仍然存在。如何杜絕國外猛禽被非法引進至臺灣,造成進一步衍生的逸出,以及對本地的生態衝擊、可能的雜交等問題,尚需相關單位重視。至於純野生的個體在臺灣為迷鳥,並無受脅或相關的保育問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termedius Blyth,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栗鳶在國內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包含於隼形目)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dus Boddaert,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栗鳶在國內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包含於隼形目)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termedius Blyth,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栗鳶在國際上受華盛頓公約(CITES)保護,整個隼形目均列入附錄II;國際鳥盟及IUCN 紅皮書並未列為受脅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dus Boddaert,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栗鳶在國際上受華盛頓公約(CITES)保護,整個隼形目均列入附錄II;國際鳥盟及IUCN 紅皮書並未列為受脅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termedius Blyth,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halo 希臘文意指「海」;astur 希臘文意指「鷹」; indus 拉丁文意指「印度」。學名全意為「印度海邊的一種鷹」。亞種名intermedius 意指「居中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dus Boddaert, 1783 上次更新:2013-05-10
其他來源內容
halo 希臘文意指「海」;astur 希臘文意指「鷹」; indus 拉丁文意指「印度」。學名全意為「印度海邊的一種鷹」。亞種名intermedius 意指「居中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stur indus intermedius Blyth,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