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頭頸較短,喙粗壯略向下彎,枕部有窄羽形成羽冠,翼圓,跗蹠前緣具盾鱗,後緣具網鱗,尾短,尾羽12枚。成鳥額基白色,頭頂、上頸、背及肩羽黑藍色具金屬光澤。後枕有2至3條細長白色飾羽羽冠。頸側、雙翼、腰、尾為灰色。額、眉、頰、腮、喉、前頸及腹為白色。幼鳥頭頂及羽冠黑綠色,背面灰褐色,有許多灰、黃及白色縱紋,腹面白色具暗褐色縱紋,背為褐色帶淡黃色斑點。飛羽及尾暗褐色、羽緣白,次級飛羽、大覆羽及中覆羽具白色端斑。虹膜橙紅色;眼先裸露部黃綠色,繁殖期轉為紫色;喙黑褐色;跗蹠及趾暗黃色,爪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nycticorax(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球分布於南、北美洲,非洲、歐洲南部、中亞、南亞、東亞、東南亞及南洋群島(Martinez-Vilalta & Motis 1992)。台灣出現於各地的水域,離島的澎湖群島、台東蘭嶼、金門及馬祖列島皆有分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nycticorax(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與 N. caledonicus 組成超種,在爪哇、蘇拉威西及菲律賓出現兩者的雜交種。本種分為4個亞種,指名亞種N.n. nycticorax 廣布於歐亞大陸,台灣為指名亞種。N.n. hoactli 亞種分布於美洲及夏威夷,N.n. obscurus 亞種分布於南美洲,N.n. falkandicus 亞種分布於福克蘭群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nycticorax(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生活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河流、沼澤、池塘、河口附近。樹棲性,特別喜歡棲息在紅樹林、竹林及木麻黃防風林間。大眼睛的構造正好配合其夜行的習性,在清晨及黃昏時也很活躍,日間常見其將頸部縮起,單足棲立於紅樹林或防風林中,有時會聚成大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nycticorax(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夜鷺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部分夏候鳥在9月份遷移到南洋度冬。東海大學曾經繫放夜鷺在菲律賓回收 (陳炳煌及顏重威1977)。而在台北關渡繫放的夜鷺也在日本回收 (中華鳥會1995)。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nycticorax(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獵食時靠目視,但也會聽音辨位,方式為靜立待獵物接近,或是慢步接近獵物,常常單獨獵食,會維護覓食領域,但也會聚集到食物豐富的地區。可在日間覓食,但是常受到其它鷺科鳥類的攻擊驅趕,在夜間獵食捕獲的獵物雖然較少,但是食物體型較大。張晏銓 (1997)對其溪流覓食棲地的研究發現,雖然本種腳的長度相對較短,常在溪流的淺平流區以定點站立的方式覓食,覓食效率較低,但是能量的消耗也少。食物主要是水生的魚、蛙及昆蟲,但也會吃甲殼類、貝類、小鼠及雛鳥,為機會主義的掠食者。Yen (1991) 研究台灣中西部低地白鷺及夜鷺幼雛食性,由地面撿拾的食團分析食物成分,包括有魚、蝦、兩生類、爬蟲類和無脊椎動物的昆蟲類,食物種類會隨環境而變化,常轉往養殖魚池、垃圾場或屠宰場覓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nycticorax(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生態學

巢位:地上、樹上、非喬木植物、峭壁、河岸。
巢型:平台巢。
附著位置:底部支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上次更新:2024-04-26

行為

飛行時翼寬長,身體的形狀好像被壓縮過,比其它鷺類振翅的頻度高,會在飛行時鳴叫。飛行時會發出粗啞宏亮而短暫的「呱、呱」聲,在夜空中清晰可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nycticorax(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已知非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上次更新:2024-04-26
其他來源內容
繁殖時會與牛背鷺、小白鷺形成壯觀的鷺鷥棲,雛鳥在巢中非常吵雜。而夜鷺活動時間和白鷺相反,白天看守營巢處,夜間外出覓食。鷺鷥群營巢的搬遷,通常是夜鷺先行,過了3至5年後,其它白鷺才會大批遷入(陳炳煌及顏重威1977)。繁殖期為2至8月,以竹枝和樹枝在竹林、相思林及林麻黃林築巢,以竹枝及樹枝為巢材,巢為盤狀,每窩產卵3至7枚,卵呈淡淺藍綠色,無污斑,大小為44×32 mm (顏重威 1984)。親鳥分擔孵卵工作約21至22天,以反芻的方式餵食幼雛。親鳥的食道有伸縮性,在外攝取許多食物,回巢後吐出來餵給雛鳥。3個星期後幼鳥可以爬到附近樹枝上,約經6至7週幼鳥才完全長成離巢(Martinez-Vilalta &Motis 1992)。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nycticorax(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夜鷺在全球各地的族群普遍。根據WetlandInternational(2002)估計,本種在亞洲地區總數為12萬5千至110萬隻,而近年亞洲水鳥普查的最高數量為1999年的5,370隻 (Li & Mundkur2004),台灣的族群對本種在亞洲而言頗為重要。夜鷺的族群數量普遍,台灣沿海發達的水產養殖業,為本種提供便利的食物來源,種群數量因而大為受益,生活在漁產養殖區附近的族群經常帶給漁民經濟上的損失。最為嚴重的情況發生在密集養殖的鰻魚池(陳炳煌及顏重威1977),而在北台灣則是蝦類、鰻及泥鰍養殖受害最為嚴重 (王穎及王侯凱 1990)。陳炳煌、顏重威(1977)曾對台灣鷺鷥棲繁殖地進行調查,本種的總數為12,117隻,但近年並未持續這項調查。劉小如及李欽國 (2002)對台灣海岸濕地水鳥調查發現,全台主要濕地裡夜鷺數量最高為7月份的1,289隻。1997至2002318 年間冬季濕地水鳥普查,本種的數量在1,000至 2,000隻之間 (方偉宏2000, 2000b, 2002,2002b)。依據本種夜行性的習性,這個數字明顯偏低。
夜鷺在台灣屬一般類,本身及其棲地均未受到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nycticorax(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本種在全球未受到生存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nycticorax(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Nycticorax 源於希臘文 nux 夜的意思,希臘文nuktikorax 被亞里士多德等人形容為厄運象徵的鳥,可能是指長耳鴞,但這個名稱一直用在夜鷺上。屬名與種名相同代表為本屬第一種被命名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nycticorax(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