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全身白色,臉上裸露皮膚黃色或肉色,喙直而扁平、鉛灰色有黑色皺紋,尖端帶有黃色,擴大成匙狀。跗蹠和趾黑色。繁殖季頭後的羽毛變長形成羽冠,喉部下方裸露皮膚呈黃色或橘色,前胸有黃色,但黃色的面積有個體變異;不繁殖的成鳥沒有黃色胸斑或羽冠。亞成鳥與成鳥相似,但喙呈粉紅色,初級飛羽有黑色羽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latalea leucorodia leucorodi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在亞洲北部繁殖,在亞洲南部度冬。台灣最常出現的地點是台南曾文溪口及宜蘭的蘭陽溪口等濕地。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和台東等地面積較大型的濕地中也有出現的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latalea leucorodia leucorodi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3個亞種。leucorodia 亞種在歐洲到中國北方、斯里蘭卡一帶繁殖,在非洲(主要是赤道以北)、亞洲南部過冬。balsaci亞種在西非 Mauritania 西部一帶。archeri 亞種在紅海沿岸和 Somalia 一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latalea leucorodia leucorodi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多在水淺又遼闊的濕地、河床或水域中活動,在度冬地會出現在海邊但有遮蔽的棲地中,例如三角洲、河口或潮池。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latalea leucorodia leucorodi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白琵鷺在台灣是稀有的冬候鳥,幾乎每年都有少數幾隻出現,除了6至9月以外,每個月都有出現的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latalea leucorodia leucorodi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主要以小魚、大型昆蟲、兩生類等水生動物為食,在其主要分布區域常成小群活動,在台灣常與黑面琵鷺混群棲息、覓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latalea leucorodia leucorodi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latalea leucorodia leucorodi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白琵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很廣泛,族群數量也很多,因此在國際鳥盟的保育等級中,屬於不需要特別關照的類別。
白琵鷺在台灣歷來都很稀有,未被列入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育類鳥種名錄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latalea leucorodia leucorodi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Platalea 是希臘文platus 寬的意思, 而leucorodia 是 leukos 和 erodios 的合併字,前者為白色,後者為鷺鷥。合起來的意思為「像白色鷺鷥但寬喙的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latalea leucorodia leucorodi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