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藻體綠色或褐綠色,圓棒狀,單條無分歧,直徑約0.5公分,具石灰質,輕度鈣化,頂端膨大鈍圓,基部較為窄細。單一生長或群生。有皮層,內部橫切面可見到24至25支輪生初級小枝,每一小枝可產生4至7個頂端細胞,構成皮層構造,由藻體表面看呈緊密蜂巢狀排列。具有球狀孢子囊,側生初級小枝上,內有2至9個圓形靜孢子囊。成熟藻體會呈紅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淑芳 資料提供:黃淑芳 來源學名:Bornetella nitida Sonder, 1880 上次更新:2014-05-08

分布

熱帶性海域,產於日本、琉球群島、印尼、印度洋等地。臺灣產於恆春半島及小琉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淑芳 資料提供:黃淑芳 來源學名:Bornetella nitida Sonder, 1880 上次更新:2014-05-08

棲地

通常群生於浪平靜潮間帶中部之石沼中或礁岩隱蔽面,1月至5月是其生長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淑芳 資料提供:黃淑芳 來源學名:Bornetella nitida Sonder, 1880 上次更新:2014-05-08

生命週期

無世代交替,無孢子體及配子體之分,植物體為單相二倍體型,生殖時,初級小枝側生2至9個靜孢子囊,內有許多厚壁、球形的靜孢子,再由頂端打開蓋子釋放出孢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淑芳 資料提供:黃淑芳 來源學名:Bornetella nitida Sonder, 1880 上次更新:201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