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裂葉月見草有很強的競爭力,且是許多農作物害蟲之寄主,在農田中是有害的雜草,但在園藝上則是一種有用的底層植物。裂葉月見草的種子是許多鳥類(如:鴿子、金翅雀、鵪鶉)的食物,花也是許多鱗翅目昆蟲的蜜源植物。葉片雖然營養價值較低,但也是當地鹿科動物的主要食物之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上次更新:2021-11-16

綜合描述

直立一年生或短多年生草本植物,葉通常基生成叢;莖直立至匍匐,長5 – 50公分,常具分枝,疏生糙伏毛或長柔毛,且上面具有腺毛。莖生葉狹倒卵形至狹橢圓形,長2 – 10公分,淺裂具齒緣或有時近全緣。 花單生於頂端,花管長15 – 35公釐;萼片5 – 15公釐並具明顯1 – 3公釐的尖端;花瓣5 – 13 ( – 20) 公釐,淡黃色或黃色轉為淡橙色;花藥長2 – 6公釐,花粉約50%可孕,柱頭在開花期間被花藥圍繞。 蒴果圓柱形或向頂端漸尖,長25 – 50公釐,每室2排種子,種子橢圓形至近球形,0.8 – 1.8公釐,表面有凹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莖直立至匍匐,直立時可達45 cm高,通常具分枝,被疏至中等的微粗毛或柔毛,上部有腺毛。蓮座狀基生葉,莖生葉互生,狹倒卵至狹橢圓形,長2 - 10 cm ,有裂片、齒緣或有時近全緣;無托葉。花單生於上部具較小葉子處,花冠管長15-35公釐,花瓣4數,黃白色或由黃變成暗橙色,尖端通常凹入,長5-13公釐;萼片4,長5-15公釐,具1-3公釐長的特殊尖端。花雄蕊8;子房4室;柱頭4裂。長彎形蒴果,長約2 cm。

裂葉月見草是原產於溫帶及亞熱帶美洲的柳葉菜科植物。在台灣已經被發現超過五十年,在台灣沙岸地形的沿海地區歸化,並侵入內陸。在沙質沿岸的族群通常生長十分旺盛。裂葉月見草是典型的海濱植物,以蓮座狀的姿態匍匐生於沙地或草堆間,再分生出3、4之匍匐性莖聚生在一起,具有深裂成齒狀的葉片,通常在晚上才開花,白天所看到的都是已凋謝成橙紅色的花朵。此外,本科植物的最大特徵是:果實在開花時就已經存在,為彎長的蒴果,成熟後會裂開 。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上次更新:2019-12-05
多年生草本,株高30-100公分;莖匍匐後斜升,被柔毛;基生葉叢生,倒披針形,羽狀分裂;莖生葉互生,披針形,長8-12公分,寬1-2公分被有白色短毛,具不整齊疏鋸齒緣;單花,腋生,雌雄同株;花瓣鮮黃色,4枚,倒心形,具香味,柱頭4裂;雄蕊8枚,等長;花萼向後90度翻捲;蒴果長圓柱形,被毛,具4稜,成熟後成4片向下翻裂,狀如剝皮的香蕉;種子灰褐色,橢圓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Hill 上次更新:2014-12-09

莖直立至匍匐,通常分枝,被疏至中等的微粗毛或柔毛,上部有腺毛。莖生葉狹倒卵至狹橢圓形,長2 - 10 cm ,有裂片、齒緣或有時近全緣。花瓣暗黃或黃變為暗橙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劉和義、楊遠波、施炳霖、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J. Hill, 1767 上次更新:2014-12-09

分布

原生地:北美洲東岸溫帶及亞熱帶地區。 已知引進地區: 亞洲、歐洲、澳洲、大洋洲、南美洲、南非洲。 台灣分佈: 最早在北海岸之沙灘地上發現,現已在台灣本島、金門與馬祖之低海拔地區分布,尤以濱海沙灘地區最常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北美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Hill 上次更新:2014-12-09

北、中部低海拔至海濱歸化自生,有時亦見於中海拔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劉和義、楊遠波、施炳霖、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J. Hill, 1767 上次更新:2014-12-09

棲地

喜歡陽光充足、乾燥的環境,和地面植被低矮且稀疏的沙質土壤,大部分在較冷的春季氣候生長發育,通常在晚上開花。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最早在北海岸之沙灘地上發現,現已在臺灣北部、東北部、東部、西部、金門與馬祖之低海拔地區分布,尤以濱海沙灘地區最常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上次更新:2019-12-05

播遷

種子繁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上次更新:2019-12-05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分株繁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上次更新:2019-12-05

繁衍

種子繁殖。裂葉月見草在15 – 32˚C發芽,最佳發芽溫度為24˚C;發芽隨著溶液的pH值增加而降低,在pH值4時發芽率最高。當種子埋在0.5公分深時出苗最佳,發芽率隨著覆蓋深度增加而降低,至深度10公分沒有種子破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上次更新:2021-11-16

管理

預防措施: 根據裂葉月見草之特性定時休耕耙地。 物理方法: 在秋、冬、春三季連續耙地可以有效控制裂葉月見草。手動去除小族群,並確保去除整個根系。 化學方法: 在幼苗階段進行化學控制,較老的植株對除草劑具抗藥性,可以使用嘉磷塞和苯磺隆;或點噴0.4 g/10 L的氯磺隆,並加上噴油;在使用除草劑之前閱讀製造商的標籤和材料安全數據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物理防治: 除在開花結實前拔除外,應將廢棄植株或莖枝妥為處理,勿使發芽成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上次更新:2019-12-05

效益(利用)

裂葉月見草傳統上用於緩解炎症併發症,其萃取物是理想的皮膚保護劑,具有抗氧化和抗黑色素生成的雙重功效。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上次更新:2021-11-16

風險

裂葉月見草為番茄斑點枯萎病病毒的替代宿主,且會吸引薊馬載體,並支持薊馬繁殖,而影響花生、煙草和各種蔬菜作物的斑點枯萎病發生,在美國東南部影響農作物收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上次更新:2021-11-16

引進途徑

1985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裂葉月見草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且是許多農作物害蟲之寄主,故在農田中是一種有害的雜草,但在園藝上則是一種有用的底層植物。裂葉月見草的種子是許多鳥類(如:鴿子、金翅雀、鵪鶉)的食物,而他的花也是許多鱗翅目昆蟲的蜜源植物。雖然其葉片的營養價值較低,但也是當地鹿科動物的主要食物之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