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呈卵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鼻骨間的凹溝V字形。眼大。口端位,裂斜;主上頜骨長未端達眼後緣;頜骨、鋤骨及腭骨均有絨毛狀群齒。前鰓蓋骨後下角無強棘;鰓蓋骨及下眼眶骨均有強弱不一的硬棘。體被大型粗櫛鱗,後緣具小棘;側線完全,側線鱗數28,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鱗片數2.5。鰓耙數7-9+1+12-13。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XII,軟條12-13;最後一棘稍長或等長於前一棘。臀鰭有硬棘 IV ,軟條11;胸鰭軟條 16;尾鰭深叉形。體淡紅色,沿著每列的鱗片上有一縱向的白色水平線而形成ㄧ系列的銀白色班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Ostichthys kaianus (Günther, 1880)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印度洋:留尼旺島與澳洲西北部;太平洋:印尼與新幾內亞,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澳洲北部。臺灣分布於東部、西南部、南部和澎湖等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Ostichthys kaianus (Günther, 1880)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主要棲息深度範圍在310-640公尺,是深水型金鱗魚類。以底棲性的無脊椎動物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Ostichthys kaianus (Günther, 1880)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稀有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Ostichthys kaianus (Günther, 1880)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