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Günther, 1868)

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Günther, 1868) 臺灣石[魚賓]
臺灣石[魚賓]
石魚賓,台灣石魚賓,臺灣石魚賓,台灣石賓,臺灣石賓,台灣石[魚賓],台灣光唇魚,石斑,臺灣光唇魚,石[魚賓],秋斑,石賓
臺灣特有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體延長而略側扁,腹部略圓。頭中大而尖。吻圓鈍而前端稍突出。口略寬,位於吻位下位,成圓弧形。唇稍厚,上唇包住上頜,下唇則與下領前端分離,左右的唇褶略有間隙。咽頭齒3列,齒式5.3.2—2.3.5。有鬚2對,頜鬚略長於吻鬚。體被圓鱗;側線完整而沿體側中央直走;側線鱗數39-42。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雌、雄魚的吻部皆具追星,但雄魚的體型較小;雌魚的臀鰭較雄魚略為尖長。體呈黃綠色,腹部略白,體側具7條黑色橫帶,尤以幼魚最為明顯,成魚體色逐漸變暗,橫帶亦漸不顯,如死亡後,體色變化甚大,斑紋亦不清楚;背鰭及臀鰭鰭膜淡黃色而具數條黑褐色橫斑;胸鰭、腹鰭及尾鰭淡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Günther, 1868)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臺灣的特有種,普遍分布於西部各河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Günther, 1868)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初級淡水魚。喜歡棲息於水流湍急、較高溶氧的溪流及較清澈的深潭底層中。成魚白天較常躲藏於石縫之中,夜間才出來覓食,幼魚則終日在沿岸、石頭間或岩壁上穿梭覓食。雜食性,主要攝食石頭上的藻類及水生昆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Günther, 1868)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臺灣河川之游釣魚類。紅燒或油炸皆宜,唯繁殖季節時,魚卵具毒性,如果不小心誤食,會引起腹瀉、頭暈、嘔吐等症狀,應避免食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Günther, 1868)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