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特別的延長和纖細,無鱗,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軀幹部的上側稜與尾部上側稜不相連接,下側稜則與尾部相接,中側稜則於臀部體環附近轉向腹面,不與尾部相接。吻部背中稜完全,但低位。主鰓蓋具一完全而直的中縱稜。其餘頭部之稜脊俱在,但不特別高舉;體環無弱縱棘;無皮瓣。骨環14-16 + 36-41;背鰭起點在第2-3尾骨環上,鰭條數 25-30;胸鰭鰭條數 15-18;尾鰭鰭條數 10。體呈暗灰綠色;頭下側白色;腹脊和尾鰭黑色。體呈褐色,頭下半部及軀幹腹側雜著暗色垂直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ippichthys spicifer (Rüppell, 1838)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西起紅海、東非,東至薩摩亞群島,北至日本等附近海域。臺灣分布於南部及北部等附近河口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ippichthys spicifer (Rüppell, 1838)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主要棲息於河口區、沼澤區、沿岸河川下游等水域,棲息深度在0-5公尺深。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ippichthys spicifer (Rüppell, 1838)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小型魚類,偶為潛水或網具捕獲,除學術研究及水族觀賞外,不具食用價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ippichthys spicifer (Rüppell, 1838)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