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頭相當短(約只有標準體長的16%),頭部渾圓且膨脹,肌肉組織疏鬆;吻端鈍;眼小,吻長為眼徑的3 倍。身體細長且尾部尖細,背鰭起點在鰓蓋後緣之前。體側鱗片細小,鱗列數約為30-35 。各齒板上佈滿由圓形小齒排列而成的齒列;有一細長的中間基鰓骨齒板。背鰭鰭條127; 臀鰭鰭條112; 腹鰭軟條數1,相當短, 不到標準體長的7%; 胸鰭鰭條23; 尾鰭鰭條8;鰓條骨8;第一鰓弓上的鰓耙數17;脊椎骨數73; 尾前脊椎骨數15。體色呈現淡褐色,頭部顏色較身體為深。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assozetus multispinis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海域。臺灣發現於花蓮外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assozetus multispinis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從水深1500公尺到2000 公尺之間。肉食性,以底棲生物為主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assozetus multispinis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屬於非常罕見的魚類,所以就算一般漁民撈獲,也只是棄置於下雜魚堆中,除了學術研究之外,食用的經濟價值並不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assozetus multispinis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