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橢圓形,背緣呈弧狀彎曲。兩眼間隔平坦。前鰓蓋缺刻不顯著。鰓耙數17-21。上下頜兩側具尖齒,外列齒較大;上頜前端具犬齒數顆;下頜前端則為排列疏鬆之圓錐狀齒;鋤骨齒帶三角形,其後方具有突出部;腭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臀鰭和尾鰭基部大部分亦被細鱗;側線上方前半部的鱗片排列與側線平行。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明顯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軟條13-14;臀鰭硬棘III,軟條7-9;胸鰭長,末端達臀鰭起點;尾鰭叉形。體銀白色而帶有黃色光澤,體側另有7-8條與體軸平行之黃褐色細縱帶;背鰭硬棘部與軟條部相接處下方具一大黑斑。各鰭黃色;腹鰭淡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utjanus ehrenbergii (Peters, 1869)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岸,東至所羅門、馬里安那群島。台灣分布於澎湖群島及北部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utjanus ehrenbergii (Peters, 1869)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成魚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區,幼魚和稚魚有時出現於泥沙底質或石礫底質的水域,為了覓食可以棲息於河口、紅樹林區或河川下游。以魚類、甲殼類及大型浮游動物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utjanus ehrenbergii (Peters, 1869)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較少見之食用魚,一般以一支釣、流刺網或定置網等漁法來捕獲。食法以煎食或煮湯為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utjanus ehrenbergii (Peters, 1869)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