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legnathus fasciat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綜合描述

體延長而呈長卵圓形,側扁而高。頭小,前端鈍尖。吻短,眼大,側位,上頜達眼之前緣下方。頜齒癒合成鸚鵡喙嘴狀,鋤骨和腭骨均無齒。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鰓蓋骨上具1扁小棘。體被細小櫛鱗,吻部無鱗,頰部具鱗,各鰭基底均被小鱗;背鰭及臀鰭基底均具鱗鞘;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背鰭單一,硬棘部和軟條部間具缺刻,硬棘XII,軟條數16;臀鰭硬棘III,軟條數13;尾鰭內凹形。體黃褐色,含體側及頭部眼帶,共有7條黑色橫帶。胸、腹鰭黑色;餘鰭較淡而有黑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Oplegnathus fasciatus Krøyer, 1845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太平洋區,包括台灣、中國大陸沿海、韓國、日本及夏威夷群島等沿岸。台灣分布北部、東北部、東部、西部、南部及澎湖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Oplegnathus fasciatus Krøyer, 1845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溫熱帶沿近海魚類,棲於岩礁區;幼魚隨著海藻漂移。肉食性,齒銳利,可咬碎貝類或海膽等堅硬之外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Oplegnathus fasciatus Krøyer, 1845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延繩釣及手釣,全年皆產,無明顯盛漁期。肉味鮮美,宜清蒸或煮湯,產量不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Oplegnathus fasciatus Krøyer, 1845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