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小型觀賞魚,體長最大約可至16cm。背鰭VIII, 8;臀鰭XII, 35;腹鰭3;側線鱗40-52。體形呈明顯的卵圓形兒側扁,背緣隆起,以背鰭的起點處為最高。頭中大。眼大。吻短,口小,開於吻端,略向上翹。體被櫛鱗;側線完全。臀鰭起點於胸鰭基部後下方;腹鰭小,第一根軟條延伸成絲狀,往後延伸,末端最長可達尾鰭末端;尾鰭叉形,上下葉以中央鰭條最長。體呈淡青褐色,體側具有16-18條不是很明顯的灰褐色橫紋,但是有時會消失,另於體側中央和尾柄中央各有一個很明顯的黑斑。背、臀及尾鰭的鰭膜散佈有淡黃色或橘黃色的圓斑。

小型觀賞魚類,原分佈於泰國、馬來半島及婆羅州等淡水水域中,現因引進觀賞養殖之故,已廣佈於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區域。因生活條件不高,已在各國淡水域野外自行繁殖,對原生生物造成生態影響。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Trichopodus trichopterus (Pallas, 1770)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體略呈卵圓而側扁,背緣隆起,腹緣弧形。頭中大。眼略大。吻短。口小,開於吻端,略向上翹。體被櫛鱗; 側線完全。背鰭位於體中部,基底較短,具硬棘XIII,軟條8;臀鰭頗發達,後部較寬大,起點於胸鰭基部後下方,具硬棘XII,軟條35;腹鰭小,第一根軟條延伸成絲狀,末端最長可達尾鰭末端,如斷掉後則不易再生;尾鰭叉形,上下葉以中央鰭條最長。體呈淡藍褐色,體側常有10餘條暗色橫紋,但是有時會消失,另於中央和尾柄中央各有一個黑斑,和眼睛恰巧連成一直線,故有三星鬥魚之名。背、臀及尾鰭的鰭膜散佈有淡黃色的圓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 (Pallas 1770)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原分布於泰國、馬來半島及婆羅州等淡水水域中,現因引進觀賞養殖之故,已廣布於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區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 (Pallas 1770)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三星鬥魚分布集中於南部河川,包括新虎尾溪、北港溪、八掌溪、急水溪、曾文溪、鹽水溪、二仁溪、阿公店溪、高屏溪及東港溪, 分布從河口至海拔高度100m。

原先引進為觀賞魚,人為不當放流後,目前已知在台北、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及屏東縣的河川下游及湖泊埤塘皆有發現紀錄,在野外自然繁殖狀況佳,在可發現本種魚的水域,往往可以發現頗多的數量。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Trichopodus trichopterus (Pallas, 1770)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主要棲息於河流緩流區或水草茂盛的沼澤區或溝渠,以及河口域中,能耐低溶氧環境。以浮游動物、昆蟲幼蟲為食物,例如孓孓,所以有防止蚊蠅孳生的功能。繁殖期雄魚有築泡巢及照顧子代的行為。具有迷器來幫助呼吸,可以直接和空氣中的氧氣進行氣體交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 (Pallas 1770) 上次更新:2013-11-09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人為不當放流。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Trichopodus trichopterus (Pallas, 1770) 上次更新:2019-12-05

效益(利用)

小型觀賞魚類,唯因生活條件不高,已在各國淡水域野外自行繁殖,對原生生物造成生態影響。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 (Pallas 1770) 上次更新:2013-11-09

風險

入侵後果:環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Trichopodus trichopterus (Pallas, 1770)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引進時間:不詳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Trichopodus trichopterus (Pallas, 1770)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