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本科的螺類包括蠑螺、珠螺、星螺…等,其中蠑螺屬(Turbo spp.)在臺灣地區已經紀錄到14種。牠們多分布於溫暖的海域;其中珠螺多棲息於岩礁海岸,蠑螺多棲息於低潮帶至淺海的岩礁底,星螺則棲息於淺海底至深海底。
卵受精後會開始分裂,約一天後,會孵化成擔輪子幼蟲,幼蟲會在海中漂浮幾天,接著便會開始尋找適當的地方附著成為稚螺。稚螺會以附著性微細藻類為食,隨著成長會逐漸以大型藻類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資料提供: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來源學名:Turbinidae 上次更新:2016-03-08

保育狀態

近年來由於陸源活動以及過漁的壓力,使得台灣部份珊瑚生態系急劇地衰敗中(例如:南灣),許多具有高經濟價值兼具珊瑚礁生態關鍵性價值的藻食性生物(如:蠑螺、鍾螺、海膽…等)數量銳減。使得與珊瑚競爭的大型藻類因缺少天敵而成長快速,進而抑制了珊瑚的生長與生存,若目前狀況持續,這有海底花園之稱的海洋生態系,將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消失殆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資料提供: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來源學名:Turbinidae 上次更新:2016-03-08

效益(利用)

蠑螺因其肉可食用,長久以來一直是人們捕捉的對象。在恆春半島人們利用蠑螺的歷史至少可追溯至三千年前,從峨鑾鼻第二史前遺址考古挖掘中,發現蠑螺佔所發掘出的貝類數量達90%以上,其種類包含夜光蠑螺、銀口蠑螺、圓蠑螺。而在三、四十年前,業者也曾經在恆春半島地區設置工廠將螺肉加工製造成罐頭,並利用其螺殼和口蓋,製造出各種裝飾品,因而造成漁民積極採捕。在當時一個人一天可以採捕到200~300公斤的蠑螺,但其後因捕獲數量越來越少使得利潤愈來愈低,因而又轉變成零星出售的漁業活動。至今,漁民仍有採捕蠑螺提供當地海產店或自己食用的漁業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資料提供: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來源學名:Turbinidae 上次更新:2016-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