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bastapistes cyanostigma (Bleeker, 1856)

Sebastapistes cyanostigma (Bleeker, 1856) 黃斑鱗頭鮋
黃斑鱗頭鮋
石頭魚,石狗公,兩色鱗頭鮋
海洋生物
無危(LC)

綜合描述

體中長,側扁,橢圓形。頭大,略側扁。眼較大,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頷略長於下頷,上頷骨延伸至眼眶後緣下方。上下頷、鋤骨及腭骨具細齒,鋤骨齒群左右相連呈人字狀。鼻棘1個,尖銳,位於前鼻孔內側。淚骨略短小,外側具1強棘,上緣具1骨突,下緣後側具1棘。眼眶下具第一至第四眶下骨,無第五眶下骨;第一眶下骨長方形,下稜具1棘,第二眶下骨具下稜具1棘。前鰓蓋骨5棘;鰓蓋骨具2叉向稜,後端各具1棘。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顱骨棘尖銳。側篩骨光滑,具1眼前棘。額骨光滑,眶上稜高凸,具眼上棘與眼後棘各1個。鼓棘1棘。頂骨光滑,頂棘及頸棘各1個。眼後至側線前端具蝶耳棘2個、翼耳棘1個、後顳顬棘上下各1個及肩胛棘1個;胸鰭基部上方具1脈棘。吻背部具橫凹,眼間隔凹入,額稜間具深溝,後方無頂枕窩。前鼻孔後緣具1方形羽狀皮瓣,頭部各棘大多具皮瓣,體側及側線無皮瓣。眼上棘基部具1小皮瓣。鱗中大,櫛鱗;吻部、上下頷及鰓蓋條部無鱗。側線上側位,斜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部。背鰭起始於鰓蓋骨上棘前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第六硬棘最長,具硬棘 XII,軟條 9;臀鰭起始於背鰭倒數第二硬棘下方,鰭長度較背鰭軟條短,鰭條延伸稍超過背鰭基部,具硬棘 III,軟條5;胸鰭寬大,下側位,無鰭條分離,延伸至臀鰭起點,軟條16,具4不分枝,2分枝,11不分枝鰭條;腹鰭胸位,具硬棘 I,軟條5;尾鰭圓形。體紅色或褐紅色,體側佈滿白色小斑點及數個黃色或白色斑塊。(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ebastapistes cyanostigma (Bleeker, 1856)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由紅海南至南非的艾佛烈港而且東至列島群島(Line Islands),北至琉球群島,南至美屬薩摩亞與澳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ebastapistes cyanostigma (Bleeker, 1856)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本種棲息於內灣或潟湖至大陸棚地區,偶見於大陸邊緣島嶼,以岩礁、碎石堆或海藻或海草茂盛之處等環境為主,水深2-72m。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ebastapistes cyanostigma (Bleeker, 1856)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除學術研究外,經濟價值不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ebastapistes cyanostigma (Bleeker, 1856)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