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bastiscus marmoratus (Cuvier, 1829)

Sebastiscus marmoratus (Cuvier, 1829) 石狗公

綜合描述

體中長,側扁,長橢圓形。頭中大,側扁。眼中大,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頷等長,上頷骨延伸至眼眶後緣下方。上下頷、鋤骨及腭骨具細齒,鋤骨齒群左右相連呈人字狀。鼻棘1個,小而尖銳,位於前鼻孔內側。淚骨中大且方形,上緣具關節突尖銳,下緣前葉尖,中葉不明顯,後葉具三角形棘。眼眶下具第一至第四眶下骨,無第五眶下骨;第一與第二眶下骨表面光滑無棘。眶前骨具5輻射狀感覺孔。前鰓蓋骨5棘;鰓蓋骨具2叉向稜,後端各具1棘。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顱骨棘與稜尖銳。側篩骨光滑,具1眼前棘。額骨光滑,眶上稜高凸,具眼上棘1個與眼後棘2個。鼓棘1個。眼間距具額稜1對,後端具1額棘。頂骨光滑,頂稜高且尖銳,略高於眶上稜,後端具頂棘。眼後至側線前端具蝶耳棘1個、翼耳棘1個、後顳顬棘上下各具1棘,肩胛棘1個;具1脈棘。眼間距凹入,無頂枕窩。前鼻孔後緣具皮瓣。體具櫛鱗;胸部及腹部具小圓鱗;吻部、上下頷、前鰓蓋骨後緣、頭部腹側及鰓蓋條部無鱗。側線上側位,斜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部。背鰭起始於鰓蓋骨上棘前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第二-6硬棘最長,具硬棘 XII,軟條 9;臀鰭起始於背鰭軟條部前端下方,鰭長度較背鰭軟條短,鰭條延伸稍超過背鰭基部,具硬棘 III,軟條5;胸鰭寬大,下側位,無鰭條分離,延伸超過肛門,軟條17-19,具1不分枝,8分枝,10不分枝鰭條;腹鰭胸位,具硬棘 I,軟條5;尾鰭圓形。體褐色或褐紅色,體側背鰭基部處上通常具5白斑,側線下方散布雲紋斑紋。各鰭部褐紅色,鰭條散布白色斑點。(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ebastiscus marmoratus (Cuvier, 1829)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菲律賓、臺灣、日本及中國大陸沿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ebastiscus marmoratus (Cuvier, 1829)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近沿海底棲性,生活於較淺的岩礁底質水域。肉食性,主要是以小型魚類。棘基部具毒腺,卵胎生的魚種,成熟的雄魚有交接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ebastiscus marmoratus (Cuvier, 1829)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本種在臺灣岩礁底質之近沿海相當普遍,週年可產,主要漁法為延繩釣及底拖網,肉質甜美而有彈性,是高價值的經濟魚種,臺灣北部沿海產量較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ebastiscus marmoratus (Cuvier, 1829)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