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s acuta Linnaeus, 1758

Anas acuta Linnaeus, 1758 尖尾鴨
Anas acuta Linnaeus, 1758 尖尾鴨
Anas acuta Linnaeus, 1758 尖尾鴨
尖尾鴨
針尾鴨
海洋生物
無危(LC)

綜合描述

雌雄鳥異型。雄鳥體型較大,繁殖羽頭部茶褐色,頸部紫黑色,頸側白色部分向上延伸至後頸,向下接到胸部,體背、肩、腋灰白色,密佈許多暗褐色細紋,外側肩羽黑色有白邊,為細長柳葉狀,翼鏡銅綠色,尾褐色、中央一對特別長,胸白色,尾下覆羽黑色。雌鳥頭頂和頸背褐色,頸部淡灰黃色,有深色細斑,翼鏡褐色。眼黑色,喙鉛灰色,跗蹠及趾灰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as acu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球分布於歐洲北部、亞洲及北美洲,冬季遷移至非洲北部及東部、東亞及中美洲。台灣分布於沿海淡水水域及半鹹水水域,數量較多的地區包括淡水河流域、彰化濱海、嘉義沿海及蘭陽平原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as acu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並無亞種分化。本種與分布於中美洲的 A. eatoni 以及分布於南美的A. grorgica 親緣最接近,合組成超種,有時自Anas 屬分出置於 Dafila 屬。有些作者認為 A. eatoni 為本種的亞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as acu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生活在淡水沼澤地、湖泊、河川、河口及海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as acu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尖尾鴨在台灣是規律而普遍的冬候鳥,數量頗多,約在每年10月抵台,翌年4月離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as acu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覓食時會頭下尾上,將上半身潛入水中,在水中採食,其長頸非常適合攝取水下的食物,也會在陸地上覓食。採食水底的藻類及水草,也會在地面撿食穀物、掘食塊莖以及捕食昆蟲、螺、甲殼類及蝌蚪等食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as acu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具有群聚性,常與其它鴨類如小水鴨、琵嘴鴨等棲息在一起。飛行路線呈直線,連續振翅的頻度較其它鴨類低。平常較安靜,很少鳴叫,基本上聲音為鴨子的「呱、呱」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as acu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as acu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尖尾鴨廣泛分布於北半球,根據 WetlandInternational (2002) 估計,本種在東亞地區的總數約為50萬至100萬隻之間,而近年亞洲水鳥普查的最高數量為2001年的237,105隻 (Li &Mundkur 2004),台灣的族群在亞洲族群佔有的比例不高。尖尾鴨在台灣分布廣泛,尚稱普遍。劉小如、李欽國 (2002) 對台灣海岸濕地水鳥調查發現,全台主要濕地裡尖尾鴨數量最高的時間為1月份的977隻,5至8月間則無本種的紀錄。而1997至2002年間冬季濕地水鳥的普查,本種在台灣度冬的數量變化頗大,在836至3,791隻之間 (Li & Mundkur 2004)。
尖尾鴨在台灣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本身及其棲息環境並未受到重大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as acu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其棲息環境面臨土地開發案的潛在性威脅,本種在台中、彰化交界的大肚溪下游曾有上千隻的度冬族群紀錄,後來因棲地破壞而消失殆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as acu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列名於遷移性物種公約 CMS 名錄II。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as acu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Anas 拉丁文為鴨的意思,acuta 則 源於拉丁文的 acutus,為尖銳的意思,合併起來是「尾很尖的鴨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as acu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