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ebastria immutabilis (Rothschild, 1893)

Phoebastria immutabilis (Rothschild, 1893) 黑背信天翁
Phoebastria immutabilis (Rothschild, 1893) 黑背信天翁

綜合描述

喙粉紅色,先端略帶鉛色,成鳥的頭及頸大致為白色,但眼先及眼周圍為黑色,臉灰色,背灰黑色,腰白色,尾羽黑色,雙翼大致為黑色,但翅下覆羽主要為白色夾雜黑色斑塊,初級飛羽具有白色羽軸,胸、腹、尾下覆羽為一致的白色,腳為暗粉紅色。亞成鳥的羽色類似成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oebastria immutabilis (Rothschild,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北半部海域。繁殖地點主要為夏威夷西部小島,包括雷仙島(LaysanIslands)及中途島( Midway Islands ),最近也在日本的小笠原群島( Bonin Islands )及墨西哥外海小島發現其繁殖族群。台灣是附近海域偶見的稀有海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oebastria immutabilis (Rothschild,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Phoebastria 在過去常常被合併至 Diomedea屬之中,分類地位多次分合,變化不一。但是 Nunn et al. (1996) 以粒線體去氧核醣核酸(Mitochondria DNA)分析信天翁科的親緣關係,認為均分布在北太平洋的 Phoebastria 屬,雖與 Diomedea 屬的親緣關係較近,但這兩個屬別皆為單支序 (monophyletic),應分別處理。目前主要的世界名錄皆將黑背信天翁列為Phoebastria 屬。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其與黑腳信天翁 ( Phoebastria nigripes ) 親緣關係最近,有彼此雜交的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oebastria immutabilis (Rothschild,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海洋性鳥類。除繁殖季外,其餘時間主要是在海面上飛行或漂浮,甚少於陸地出現或接近陸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oebastria immutabilis (Rothschild,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黑背信天翁為台灣附近海域的稀有漂泊海鳥。1988年12月於綠島往蘭嶼的海面上記錄到一隻,之後屍體由蘭嶼燈塔主任轉贈給中研院標本館。於2003年12月16日在彰化縣福寶出現傷鳥一隻,2005年12月中旬在台東市也拾獲一隻傷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oebastria immutabilis (Rothschild,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成群繁殖,但覓食時大多單獨行動,並不常跟隨船隻。以烏賊為主食,也會捕食魚類及甲殼類動物。趁烏賊於晚間接近海面時加以捕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oebastria immutabilis (Rothschild,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在海上大多安靜無聲,激動時會發出咕噥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oebastria immutabilis (Rothschild,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oebastria immutabilis (Rothschild,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IUCN紅皮書估計2007年全球數量約為590,926對,其中半數以上在中途島,其次則是在雷仙島。近年族群數量有下降的趨勢。
黑背信天翁在台灣屬一般類,未被列入保育類鳥種名錄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oebastria immutabilis (Rothschild,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主要的生存威脅為延繩釣漁船作業誤捕,另外油污污染、誤食塑膠、鉛中毒以及人類干擾也是造成其數量減少的原因。目前其主要繁殖島嶼已劃設為保護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oebastria immutabilis (Rothschild,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黑背信天翁是IUCN(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列名「易危」(VU)的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oebastria immutabilis (Rothschild,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Phoebastria 是希臘文「女預言家」之意思。immutabilis 是拉丁文「不變的」意思,意指本種的成鳥及幼鳥羽色相當類似、難以分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oebastria immutabilis (Rothschild,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