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us crassirostris Vieillot, 1818

Larus crassirostris Vieillot, 1818 黑尾鷗
Larus crassirostris Vieillot, 1818 黑尾鷗
Larus crassirostris Vieillot, 1818 黑尾鷗
Larus crassirostris Vieillot, 1818 黑尾鷗

綜合描述

體長44至47cm。雌雄鳥體色相似。成鳥繁殖羽頭、頸、胸、腹、尾上及尾下覆羽白色,背、腰、翼上覆羽暗灰色;尾羽白色,近先端有一黑色橫帶(寬約40至50mm),最先端白色;初級飛羽黑色,第1至7枚具白色先端;次級、三級飛羽灰色,先端白色。非繁殖羽頭、頸白色,羽端雜以灰褐色縱紋與斑塊;肩、背、腰灰色,尾上覆羽白色;尾羽白色,有黑色次端斑;大覆羽黑褐色,具寬闊的白端斑;腹面自頦至尾下覆羽和脇均白色。喙黃綠色,先端紅色,具黑色次端斑。腳黃色,爪黑褐色。當年幼鳥全身暗灰色,具褐斑,尾羽全黑褐色。次年幼鳥頭、頸白沾灰,尾羽近端具黑寬斑;初級飛羽從第4枚起至次級、三級飛羽均灰褐,先端白色;翼上覆羽灰褐色。第三年達成鳥羽色,喙肉色,先端黑褐,腳肉色,虹膜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rus crassirostris Vieillot, 181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北部,自俄羅斯的薩哈林島、千島群島、日本、朝顯半島到中國東南沿海。台灣多見於中部和西南部沿海、河口和港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rus crassirostris Vieillot, 181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rus crassirostris Vieillot, 181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主要棲息在中國沿海島嶼人跡罕至或荒野小島的懸崖峭壁處、海岸、河口及內陸大面積的水域,如江河、湖泊、水庫等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rus crassirostris Vieillot, 181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黑尾鷗在台灣是普遍的冬候鳥。Swinhoe(1863)認為牠們是每年最早抵達台灣海岸的海鷗。在新竹、台中、嘉義等海岸的停留時期,自11月至翌年3月(顏重威1984),也停留在養殖池塘活動。冬季的水鳥普查發現(方偉宏 2004),以彰化漢寶濕地和蘭陽溪口的數量較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rus crassirostris Vieillot, 181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覓食時,會伺機搶劫其他海鳥如海雀、燕鷗的食物。也會將貝類銜至空中墜下,使其殼碎而食之。雜食性。主要取食水面上層各種小魚、水生昆蟲、動物屍體及漂浮水面的廢棄食物,亦食甲殼類與軟體動物。常與其他鷗類如燕鷗等混群覓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rus crassirostris Vieillot, 1818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群聚性的鳥類,集體營巢、覓食和活動。當人類或其他動物入侵巢區時,會集體飛上天空盤旋,急促鳴叫,慌張不安,有的甚至會俯衝攻擊外來者。若有1隻被擊落,群鳥會在落難者上空飛竄鳴叫,顯得非常心急,並企圖加以搶救。如喵叫,中國大連濱海居民稱呼為「海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rus crassirostris Vieillot, 181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rus crassirostris Vieillot, 181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黑尾鷗在中國的種群數量,無論是繁殖區或越冬區,還算普遍易見。不過有些海島的繁殖族群,受到附近一些漁民上島撿拾鳥蛋的干擾,造成生存的壓力。黑尾鷗在台灣越冬的數量並不多。
馬祖東引島的懸崖峭壁處,海年有300至400隻在該處繁殖,此繁殖區現在已經受到連江縣政府的保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rus crassirostris Vieillot, 181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Larus 拉丁文意為貪吃的海鳥, 指海鷗;crassirostris 拉丁文crassus 與 rostris的合併字。前者是厚、重之意,後者指鳥的嘴喙。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rus crassirostris Vieillot, 1818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