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繁殖羽與非繁殖季羽色略異。繁殖羽頭上至後頸灰褐色,眉斑白色,過眼線黑色,腮、喉白色。頭側及前頸白色,有灰色細縱紋。背部為一致的灰褐色,初級飛羽及次級飛羽灰褐色,腋羽黑褐色,翼下覆羽深黑灰色。腹面的頦、喉、前頸白色有灰色縱紋,胸、腋及上腹部密布深灰色V狀紋,腹部中央及尾下全白色。非繁殖羽頸胸及腋灰褐色,腹面白色。幼鳥似非繁殖羽,肩及翼上覆羽、尾羽的側緣帶有白色斑紋。眼褐色,喙黑褐色,跗蹠及趾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eteroscelus incan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於阿拉斯加,冬季遷移至北美西南部、南太平洋群島及澳洲。迷鳥出現於日本及紐西蘭。台灣於遷移季偶爾出現於海岸濕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eteroscelus incan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本種與極為相似的 H. brevipes 形成超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eteroscelus incan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出現於海灘、海蝕平台等潮間帶、河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eteroscelus incan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美洲黃足鷸在台灣是過境期的迷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eteroscelus incan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漲潮時停棲於滿潮線附近高處棲息,退潮時在泥灘上單獨或小群忙碌跑步啄食,也會在淺水中探索獵物,以蟹蝦、沙蠶、螺貝、昆蟲及小魚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eteroscelus incan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人走到很近時才驚飛,遇到危險時常以伏下方式躲避。飛行快速。典型飛行鳴聲,發出同音階連續6至10音節的「皮吐吐吐吐吐」的哨音。與黃足鷸上揚鳴聲頗為不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eteroscelus incan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eteroscelus incan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由於美洲黃足鷸與黃足鷸外形極為相似,野外不易鑑別,因此紀錄很少,數量上可能造成低估。2001年對台灣海岸主要濕地水鳥進行調查,無美洲黃足鷸的紀錄(劉小如、李欽國2002)。而1997至2002年間冬季濕地的水鳥普查,本種在台灣無紀錄,全亞洲也僅2001年有1隻的紀錄 (Li & Mundkur 2004)。依據上述資料可以得知本種在台灣主要為迷鳥性質。
美洲黃足鷸在台灣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本身及其棲息環境並未受到重大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eteroscelus incan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列名於遷移性物種公約CMS名錄II。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eteroscelus incan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Heteroscelus 源於希臘文的 heteroskeles,意思為不一樣的腳,形容本種跗蹠部重疊的鱗甲。incanus 拉丁文是灰色的意思,合併起來就是「灰色腳不一樣的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eteroscelus incanus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