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色。額暗灰色,頭頂橄欖褐色,眉白色,過眼線黑色,眼周裸露暗褐色,下喙基至耳羽黃白色。喉、前頸白色,頸側黑、白、栗三色混雜形成頸輪。背面呈橄欖褐色,各羽有寬窄不等的黑色橫斑,小、中覆羽黑褐色,羽端橄欖褐色,大覆羽有黑褐色和橄欖褐色斑點。初、次級飛羽黑褐色,次級飛羽外側羽緣栗褐色。腹面的胸、鼠灰色, 部各羽有白色軸斑。腹部乳白色。尾下覆羽淡土黃色,有黑色橫斑。喙黑色,腳珊瑚紅色。雛鳥體暗褐色,頭側黃白色,腳粉紅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6

分布

全世界僅見於台灣本島的中低海拔山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6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Morioka (1957)依據背部的黑色橫紋和翼羽的基本羽色型,將海南山鷓鴣(A. ardens )、白頰山鷓鴣(A.atrogularis)和台灣山鷓鴣合併為一種,認為是同種下的不同亞種。鄭作新等(1978)比較這三種的羽色特徵和地理分布,認為宜分為不同的三種,不應合為同一種。同時因地理分布的距離,認為海南山鷓鴣和台灣山鷓鴣的親緣關係較為接近。Johnsgard(1988)認為海南山鷓鴣和台灣山鷓鴣都源自於白頰山鷓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6

棲地

棲息於中、低山區海拔300至2,300公尺原始闊葉樹林的底層,地表植被不多,但或多或少有腐植層的鬱蔽空間,偶爾也在裸露地出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6

遷徙

台灣山鷓鴣在台灣是不普遍的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6

取食策略

雜食性。在地上行走時,用腳爪扒開腐植層或土壤,啄食其中的蠕蟲。食物中包括植物的嫩芽、漿果、種子,以及動物的蚯蚓、昆蟲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6

生態學

巢位:地上、峭壁、河岸。
巢型:無結構。
附著位置:底部支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上次更新:2024-04-26

行為

性甚害羞而機警,不易發現。日行性鳥類,通常是三五成群,各自相距10至20公尺,邊走邊覓食的小群活動,此時可聽到相互呼喚的叫聲,其中1隻先以「丟鼓、丟鼓」或「咯、咯」聲鳴叫,隨後其它隻則以「咯、咯」或「丟鼓、丟鼓」聲相互呼應,也常以輕聲的「校、校」回應(羅宏仁 2000)。當與人不期而遇時,如雙方距離尚遠,會快步跑入草叢裡,如距離甚近,會急迫躍飛逃離,同時發出「乖、乖、乖」的連續短音,似在知會其他伙伴。台灣山鷓鴣的全年活動,會隨著食物來源的變化而產生季節性遷移的現象(羅宏仁2000)。鳴叫聲大多可以在清晨和黃昏時聽到,是連續性顫抖般的「咕嚕、咕嚕…」,頻率由低逐漸升高,而在7至8聲咕嚕之後,緊接著是連續的「丟鼓、丟鼓」聲。有時也發出「咯、咯」或「校、校」的鳴叫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6

繁衍

已知非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上次更新:2024-04-26
其他來源內容
繁殖期自每年的3月底至8月,築巢在地表或岩縫中,由乾草鋪設而成。每窩產卵3至4枚(n=3),孵卵期為26天,孵卵期間親鳥每天僅於清晨離巢覓食,午前返回(林瑞興等 2010)。籠養者每窩產卵2至3枚(黃俊陵等 2001),卵純白色,無污點,籠養的卵平均大小(n=60)是29.67 × 38.78 mm,重量18.08g,孵化期為23天(黃俊陵等2001)。雛鳥為早熟性,破殼羽乾之後,即可行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6

保育狀態

台灣山鷓鴣為台灣特有種。過去對其調查研究並不多,因此牠們對棲地破壞、獵捕等的抗壓力如何,尚不得而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6

法規

其種群數量在玉山國家公園尚稱普遍(沙謙中 1986),但依據羅宏仁(2000)的推估,在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的隻數不及3,000隻,已被列為第三級其它應予保護的物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6

備註

Arboro 拉丁文是樹的意思;phila 為希臘文philos,喜愛之意。Arborophila 全字指棲息於山區森林,且晚上在樹上睡覺的山鷓鴣。crudi拉丁文是出血之意;gularis 拉丁文是喉嚨之意。crudigularis 全字指山鷓鴣的白色喉部有黑色和紅色斑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