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約15cm。喙暗褐色,雄鳥繁殖羽額、頭上、後頭、後頸為淡褐色帶黑褐色軸斑,頭、腮、喉及胸為栗紅色,眼先至耳羽黑褐色,背部為淡褐色,具有明顯暗褐色縱斑,腹及尾下覆羽為黃白色,腋有數列黑褐色縱斑,飛羽及覆羽均為暗褐色,具淡黃色羽緣,尾羽暗褐色,外側二根尾羽白色,腳黃褐色。雌鳥繁殖羽羽色類似雄鳥繁殖羽,頭、腮、及喉為淡紅色,但是胸為黃白色,有黑褐色縱斑,少部分雌鳥繁殖羽與雄鳥繁殖羽相同。成鳥非繁殖羽類似於雌鳥繁殖羽。第一齡非繁殖羽頭部不具紅色,眉線、腮及喉為黃白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thus cervinus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區域西自斯勘地半島北部至阿拉斯加北部的寒帶地區。於非洲、中國華南、中南半島、台灣、菲律賓、婆羅洲等地度冬。台灣於春秋過境期可在水域或農田附近發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thus cervinus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雖然分布廣泛,但沒有亞種分化。粒線體 DNA 研究 (Voelker 1999) 認為本種與黃腹鷚 (A. rubescens)、水鷚 (A. spinoletta)、平原鷚 (A. pratensis)及粉紅鷚 (A. roseatus) 親緣關係較接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thus cervinus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夏季時於凍原繁殖,非繁殖季出現於開闊潮濕草地、草叢、農田或水域附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thus cervinus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赤喉鷚在台灣為不普遍的冬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thus cervinus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主要以昆蟲為食,也會進食其它無脊椎動物及植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thus cervinus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多在地面單獨或成小群活動,春秋過境期時有時可以見到數十隻的大群活動,停棲時尾部常上下擺動。鳴唱聲由數個快速重複的音節所組成。叫聲為單音、短促的「唧、唧、」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thus cervinus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thus cervinus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目前赤喉鷚在台灣並沒有重大的生存威脅。本種的分布範圍廣泛,族群尚稱穩定,並無明顯的重大威脅。
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thus cervinus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Anthus 為普林尼 (Pliny) 自然史一書中所敘述一種棲息於草地的小型鳥類。cervinus 的拉丁文原意為「黃棕色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nthus cervinus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