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身長約 18cm。雌雄鳥羽色相同,雄鳥比雌鳥大。頭頂至後頸羽色烏黑,有黑色鬍線。雙頰、耳羽及喉部灰白色,嘴角有一橙色或黃色痣點。背部灰綠色,腰部灰色,翼的覆羽、飛羽及尾羽灰橄欖綠有黃綠色的羽緣,胸部淡灰褐色,腹部白色,尾下覆羽白色,羽緣帶有黃色。喙黑色。跗蹠與趾黑色。另外,在台灣東部與南部可見許多烏頭翁與白頭翁的雜交個體,各羽區有不同顏色的組合,產生的雜交類型很多,原則上兼具了兩者的特色。有些雜交個體的頭部黑色或白色範圍甚大,遠超過純烏頭翁或純白頭翁黑白兩色原來所佔的範圍,雜交個體在此兩極端之間展現多樣的羽色變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taivanus Styan,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世界僅分布於台灣南部與東部的中低海拔地區,南部由屏東枋山以南至恆春半島尖端,東部由花蓮縣崇德、和仁以南至台東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taivanus Styan,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taivanus Styan,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與白頭翁相同。棲息的範圍很廣,由岩壁至庭園均可能出現,常出現在中低海拔的次生林、灌叢、農田、果園及都市公園與行道樹等環境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taivanus Styan,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烏頭翁在台灣東部與恆春半島是普遍的留鳥,也是台灣特有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taivanus Styan,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雜食性,以昆蟲及漿果等為食。榕樹等果實成熟或田中作物成熟時,常可見上百隻個體吵雜地聚集在一起覓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taivanus Styan,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生態學

巢位:樹上、非喬木植物。
巢型:杯狀巢。
附著位置:底部支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Pycnonotus taivanus 上次更新:2024-04-26

行為

不太怕人。雄鳥喜歡站在枝頭高處鳴唱,歌聲嘹亮,聲音圓潤多變,歌聲由數個音節組成,句尾的音節有時會被重複多次。聲音似「唧、果、喈兒,唧、果、喈兒」,東部地區的族群鳴唱聲似「巧克力、巧克力」。初春的鳴唱聲可能兼具領域及求偶展示兩種功能。繁殖季日間鳴唱的頻率較其它季節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taivanus Styan,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已知非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Pycnonotus taivanus 上次更新:2024-04-26
其他來源內容
成對繁殖,繁殖季是 3 月至 7 月,2 月起即有明顯的繁殖領域。配偶關係可以維持數個繁殖季。配對個體在非繁殖季也會一起活動,秋冬季節亞成鳥會組成大群,群體中也常有部分成鳥。冬末個體間會展現攻擊性行為,導致鳥群在繁殖期前解散。當環境適當時,或第一次繁殖努力失敗時,親鳥可以繁殖第二或第三次。常將巢築在樹林邊緣、果園、樹籬或灌叢中,巢呈碗型,以草葉等固定在疏密適中的樹枝分枝處,巢距地高度由 1 公尺到數公尺不等,但也有些地區的個體會將巢築在濃密的果樹中。一巢通常3至4枚卵,卵白色有濃密暗色肝斑。雌鳥單獨負責孵卵,孵卵期約需 10天,幼鳥孵出後約 10 天離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taivanus Styan,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放生活動無疑助長了白頭翁在東部地區的擴散與分布。純的烏頭翁分布地區可能僅侷限在海岸山脈中段。若能劃定烏頭翁保護區,嚴格管理儀式性的放生行為,積極推廣民眾教育以降低個別進行的放生活動,並尋求國際合作,在多個動物園中永久維持多個純烏頭翁小族群,透過基因管理,以人工方式維持烏頭翁的獨特基因,或可以達到保種的目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taivanus Styan,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近 30 年來可能因為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張,白頭翁的分布逐漸擴張,導致烏頭翁與白頭翁在花蓮與屏東分布重疊的面積日益擴大。在重疊區台東縣每年都可見雜交配對現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taivanus Styan,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台灣的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taivanus Styan,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亞洲鳥類紅皮書」中,將烏頭翁列為「易危」等級,『世界受脅鳥種』一書亦列為「易危」。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taivanus Styan,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puknos 是厚的意思,noton 指背部,鵯科鳥類背部的羽毛很厚。taivanus 指台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ycnonotus taivanus Styan, 1893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