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雄鳥頭頂中央橙黃色,頭側黑色向前在額部會合。眼睛周圍黑色,外圍至前額及後上方白色,頸側及後頸鼠灰色。背橄欖綠色,腰黃色,翼上覆羽黑色,羽緣黃綠色,末端白色,形成兩條白色翼帶。飛羽和尾羽黑褐色,外緣黃綠色。喉和上胸污白色,腹以下黃色。雌鳥頭頂黃色,其餘部位與雄鳥相似。喙黑色,跗蹠及趾黃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egulus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世界僅分布於台灣,在島內分布於海拔2,000 至 3,700m 的高山針葉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egulus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的親緣關係並不清楚,傳統上認為與歐洲的火冠戴菊 R. ignicapilla 較相近,因頭上斑紋的樣式及羽色最為相似;但從地理分布看來,也可推測與戴菊 R. regulus 由起源於東亞的共同祖先演化而來。近年研究證實台灣戴菊與戴菊是血緣相近的近親 (Päckert et al.2008)。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egulus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中、高海拔的針葉林與針、闊葉混合林上層,雖在針、闊葉混合林中,對樹種的選擇嚴格,僅在針葉樹如鐵杉、冷杉等樹上活動,一般都在針葉樹的中、上層,且喜於外緣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egulus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台灣戴菊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也是台灣特有種。冬季有部分降遷現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egulus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細枝與樹葉上的昆蟲和蟲卵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egulus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生態學

巢位:不詳。
巢型:不詳。
附著位置:不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Regulus goodfellowi 上次更新:2024-04-26

行為

生性活潑好動,常成小群不停的在枝葉間跳躍啄食小型昆蟲,亦常見其原地鼓翼在枝梢間飛啄覓食。除繁殖期外聚集成小群,亦會與其它小型山雀科鳥類混群活動,冬季會聚集成數十隻的大群,部分降遷至中海拔山區越冬。其鳴聲為尖細而連續的「吱-吱吱、吱-吱吱、」的高音,似在告知同伴所在位置的通訊聲。群體中常不停的吱吱吱叫,以保持彼此的聯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egulus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不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Regulus goodfellowi 上次更新:2024-04-26
其他來源內容
繁殖期在4至8月,築巢於冷杉或鐵杉等針葉樹上,離地約 5 至 6m,有時亦築巢於約2m 高的箭竹叢中。巢材主要為苔蘚及松蘿,巢內襯墊以羽毛及少許尼龍絲線。巢口寬為 35 至 45mm、深約 35 至 43mm;巢外寬約100mm、高約 100 至 120mm。每窩產卵3至4枚,卵為白色底,透出粉肉色澤;2枚卵的大小分別為 13.6×10.5mm 與 12.4×10.08mm。(艾台霖 2005)雛鳥剛孵出的兩天裡,親鳥大部分時間都在巢中孵雛,給予保暖,幾乎沒有餵食行為,此後的7至8天仍繼續孵雛,逐漸開始餵食並吃掉雛鳥排出的糞囊;育雛中期雛鳥毛管已長出,除下雨天外,親鳥白天不再孵雛,餵食次數增加,親鳥不再吃糞囊而把它帶走丟棄。後期雛鳥全身包覆羽毛,除了不斷索食外,也會發出叫聲並做理羽、抓癢及拍翅的動作,孵出後19至20天離巢。(艾台霖 2005)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egulus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台灣戴菊的族群在台灣高山地區數量十分普遍,主要棲息地的高山針葉林還保留著不小的面積,而且相當面積在國家公園及保護區範圍內,其棲地環境暫無破壞的顧慮。
台灣戴菊在台灣列名於第三級其它應予保育的保育類鳥種名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egulus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但因棲息生境侷限,應注意其棲息環境針葉林的維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egulus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Regulus 是拉丁文「王子」的意思,是指本屬鳥種頭上帶著金黃色的羽冠,恰似小王子的模樣。種名 goodfellowi 是為紀念英國鳥類學者 Walter Goodfellow (1866-1953) 而來。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egulus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06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