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體色不同。雄鳥身體背面均為黑灰色,頭、頸、頦、喉及胸為較深的黑色,飛羽內瓣黑褐色;兩脇及腿羽灰色,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上腹具疏鬆黑斑。雌鳥背面為橄欖色,而耳羽橄欖褐色具白色羽幹紋,飛羽內瓣暗褐色;頦、喉灰白色有褐色斑點,兩側斑點較密連成線狀;胸部灰色,具大形黑褐色斑點;腋羽鮮栗色;兩脇及腿羽橄欖灰色,微帶栗色;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白色。雄鳥的喙黃色,雌鳥的喙近黑色。跗蹠及趾肉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urdus cardis Temminck, 1831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於中國的河南、湖北、安徽、貴州等地及朝鮮半島、日本,度冬區在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及中南半島北部。台灣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urdus cardis Temminck, 1831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的亞種分化,曾有人把繁殖於湖北的族群列為 T. c. lateus 亞種 (Thayer & Bangs1909),產於廣西的族群列為 T. c. merulinus 亞種 (Stresemann 1929),也有人認為日本另有 T.c. yessoensis 的族群 (Fushihara1959)。但與指名亞種只在雄鳥頭、背部黑色深淺及腹側灰色較一致等細微差別,被認為不足以成立亞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urdus cardis Temminck, 1831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的樹林地帶,常藏身於濃密植物叢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urdus cardis Temminck, 1831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烏灰鶇在台灣為稀有的過境鳥或冬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urdus cardis Temminck, 1831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在地面覓食。以植物果實及部分昆蟲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urdus cardis Temminck, 1831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甚羞怯,多單獨活動,遷移期偶結成小群,受驚嚇時發出「喀、喀、喀」聲,或「茲—」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urdus cardis Temminck, 1831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urdus cardis Temminck, 1831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烏灰鶇未列名於全球受脅鳥種名單上,在日本北部的繁殖族群較大,其它地方的數量並不普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urdus cardis Temminck, 1831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Turdus 源自拉丁文是「鶇」的意思。種名cardis 是 Temminck 命名時將其法國名稱 merlecarde 用於烏灰鶇的學名,可能由希臘文 kardia是「胃部」的意思而來,指本種雄鳥白色的腹部周邊有黑色斑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urdus cardis Temminck, 1831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