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約58至69cm。全身大致深褐色。頭深褐色,眼後的羽色較深,形成耳斑狀。眼暗褐色,眼先灰色,蠟膜灰色。背部暗褐色,肩羽及覆羽的羽緣淡色,形成許多白斑。腹面棕褐色,各羽的羽軸色深而羽緣色淺,形成不甚明顯的深淺交雜縱紋。尾羽黑褐色,中央內凹,呈魚尾形。未成鳥羽色似成鳥,但背面肩羽及覆羽的白斑更大塊,腹面密布白色縱紋,尾較不凹。喙黑色。腳灰色,爪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7個亞種,與臺灣較接近的有3個亞種,分別如下:M. m. formosanus 分布於臺灣、海南島。M. m. lineatus 分布於東亞、日本。M. m. govinda 分布於巴基斯坦至中南半島南部、馬來半島。 19世紀臺灣的黑鳶曾被歸為 govinda 或lineatus 亞種。直到1920年,日本學者黑田長禮將臺灣的黑鳶發表為新亞種 M. m. formosanus,此亞種亦分布於海南島,所以並非臺灣特有亞種,中名不應該稱為「臺灣黑鳶」或「臺灣老鷹」。formosanus 與 lineatus 很相似,但體型較小;反之 formosanus 比 govinda大,而且尾下覆羽的顏色比胸部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本種在世界各地可適應多種棲地,在臺灣主要棲於水域附近,以港口、海岸、河湖、水庫、魚塭作為覓食棲地,也喜愛在露天的垃圾掩埋場覓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於分布區域內較北方的族群具遷移性,較南方的族群則為留鳥。在日本主要為留鳥,但琉球群島為冬候鳥。黑鳶在臺灣為留鳥,但在台北觀音山春天的過境期間,可見零星的黑鳶循著過境猛禽的路線出現,是否為候鳥尚待確認。留鳥族群也會因棲息地遭破壞而整群遷移他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本種在世界各地可適應多種棲地,在臺灣主要棲於水域附近,以港口、海岸、河湖、水庫、魚塭作為覓食棲地,也喜愛在露天的垃圾掩埋場覓食。具明顯的群居性,在春夏繁殖期雖然個別成對營巢,但在秋冬季則群聚生活,在黃昏有明顯的「黃昏聚集」行為。夜棲於丘陵的樹林內。本種非常不怕人,可在人類城鎮內生活,是世界上最適應人類的猛禽。體輕善飄、飛行靈巧,在海邊多陰雨的天氣中仍飛行良好。常單獨或數隻一起進行空中丟抓物品的遊戲,最常丟抓紙片、塑膠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具明顯的群居性,在春夏繁殖期雖然個別成對營巢,但在秋冬季則群聚生活,在黃昏有明顯的「黃昏聚集」行為。夜棲於丘陵的樹林內。本種非常不怕人,可在人類城鎮內生活,是世界上最適應人類的猛禽。體輕善飄、飛行靈巧,在海邊多陰雨的天氣中仍飛行良好。常單獨或數隻一起進行空中丟抓物品的遊戲,最常丟抓紙片、塑膠袋。一般鳴聲為拖長的「fee~ee~ee~yu~」,尾音顫抖。警戒聲為「fee-er-er」,短暫急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於山坡的大樹上營巢,有極少數在懸崖築巢,巢以樹枝築成,內襯物有許多人造物品,包括報紙、塑膠袋、繩子、布料、煙蒂等。會重複使用同一繁殖區與舊巢位,最長的紀錄為連續14年。每窩產1至2枚卵,卵為近圓形,淡青藍色有不規則褐斑,大小為55 x 43mm。於1至4月產卵。抱卵需26至38天,主要由雌鳥抱卵。42至50天之後雛鳥即可離巢,幼鳥離巢於南部為4月下旬至5月下旬之間,北部為5月下旬至6月下旬之間,可知繁殖的時程上南部比北部提早1個月。繁殖成功率(至少1隻幼鳥離巢)為57%(n=522,沈振中2008)。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黑鳶曾經是臺灣平原十分普遍的猛禽,但1990年的調查顯示,全台大部分地區的族群已消失或銳減,當時估計全台數量僅約175隻(林文宏 1992)。其後1996至2003年的調查顯示,全台數量在140至210隻之間(沈振中2004),在2004至2007年間為213至303隻之間(沈振中 2008),十餘年間基本上呈現平穩僅稍微成長的狀況。
由於族群數量非常稀少,已被國內紅皮書視為瀕危鳥種。為了對本種的瀕危狀況構思因應之道,基隆市野鳥學會與台灣猛禽研究會曾於2003年召集專家會議後,提出「臺灣地區黑鳶保育行動綱領」,是國內極少數被提出保育行動綱領的鳥種之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黑鳶遭人刻意獵捕的案例很少,並不構成問題,但因多數生活於平原及淺山地帶,缺乏保護區的庇護,其棲地經常受到各種開發的破壞。因食性偏好拾取近水域的小動物死屍或人類食餘,遭受環境毒物危害的可能性很大,包括各種污染、毒鼠藥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黑鳶在國內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包含於隼形目)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臺灣受脅鳥種紅皮書列為「瀕危」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黑鳶在國際上受華盛頓公約(CITES)保護,整個隼形目均列入附錄II;國際鳥盟及IUCN 紅皮書並未列為受脅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Milvus 拉丁文意指「鳶」。 migrans 拉丁文意指「遷移的」。學名全意為「會遷移的鳶」。亞種名 formosanus 意指「福爾摩莎」。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Kuroda, 1920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