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28至32cm。雌雄鳥異型。雄鳥頭頂及臉頰藍灰色,喉白色,後頸栗褐色。眼藍黑色,蠟膜黃色,眼上方有一道短而細的白色眉線,眼後有1道不明顯的黑色眼線,眼下有一道不明顯的深色髯斑。背部藍灰色,初級飛羽黑色。腹面栗褐色,布有深色縱斑。尾灰色,末端帶寬黑明顯。雌鳥全身大致為栗褐色,白色眉線長而明顯。背部栗褐色、淺色羽緣形成斑點狀。腹面白色,密布褐色縱斑。尾褐色,約有六道黑色橫帶,末端帶較粗。喙藍灰色,尖端黑色。裸腳,腳黃色,爪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columbarius insignis (Clark, 1907)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布於整個北半球,包括歐亞大陸及北美洲。繁殖於高緯度地區,會向南方遷移度冬。臺灣僅於少數地點有紀錄,如台北關渡、桃園大園、新竹港南、嘉義鰲鼓、高屏溪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columbarius insignis (Clark, 1907)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9個亞種,其中與臺灣有地緣關係者有2個亞種,insignis 亞種分布於西伯利亞中部,度冬於日本、亞洲東部、亞洲南部、非洲東北部。pacificus 亞種分布於西伯利亞東部、庫頁島,度冬於日本、華東、華南。目前無法判斷臺灣所見者為哪一個亞種,暫將兩者都列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columbarius insignis (Clark, 1907)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在北方具有相當多樣化的棲地,自各種森林邊緣至曠野。在臺灣的紀錄皆在平原曠野。除繁殖季外均單獨生活,飛行非常迅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columbarius insignis (Clark, 1907)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灰背隼在臺灣為稀有的冬候鳥。臺灣的出現紀錄並不規律,數年才有一次紀錄。本種屬於完全遷移性,所有的族群都會遷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columbarius insignis (Clark, 1907)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在地面活動的小型鳥類為主食,偶爾捕食較大型的飛蟲、蝙蝠、鼠類或蛙類。以快如閃電的低空飛行襲擊小鳥,將停棲在地面的鳥群驚飛後追擊落單的個體。在嘉義鰲鼓濕地曾觀察到黃昏時襲擊集體返回夜棲地的赤喉鷚鳥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columbarius insignis (Clark, 1907)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繁殖期會發出「ki.ki.ki…」的尖銳叫聲,但非繁殖期並不鳴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columbarius insignis (Clark, 1907)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臺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columbarius insignis (Clark, 1907)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灰背隼在臺灣為稀有的冬候鳥,目前並無受脅或相關的保育問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columbarius insignis (Clark, 1907)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在國內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包含於隼形目)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columbarius insignis (Clark, 1907)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灰背隼在國際上受華盛頓公約(CITES)保護,包含整個隼形目列入附錄II;國際鳥盟及IUCN紅皮書並未列為受脅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columbarius insignis (Clark, 1907)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Falco 拉丁文意指「隼」。columbarius 拉丁文意指「養鴿者」。學名全意為「食鴿的隼」。亞種名 insignis 拉丁文意指「顯著的」;pacificus 拉丁文意指「太平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columbarius insignis (Clark, 1907)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