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頭和頸純黑而輝亮,背面及兩翼石板灰黑色,向體後漸沾褐色;初級飛羽黑褐色,第1 初級飛羽外 邊緣白色,其餘初級飛羽羽端黑色,次級飛羽羽端中央白色;腹面淺石板灰黑色,胸、腹中央羽色較淺,羽端蒼白色,尾下覆羽黑色;虹膜紅褐色;喙端灰色,基部淡肉紅色;跗蹠、趾及瓣蹼橄欖綠色,爪黑褐色。幼鳥頭側、頦、喉及前頸灰白色,雜有黑色小斑點,頭頂黑褐色,雜有白色細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ulica atra at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非洲北部、澳洲及紐西蘭。臺灣見於南投日月潭、高雄澄清湖、屏東龍鑾潭和台北內湖等靜水湖泊和面積廣闊的池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ulica atra at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3個亞種(Dickinson 2003),主要依據次級飛羽端部白色部分的大小、體型大小和腹面羽色進行劃分,條列如下:F. a. atra 分布於非洲北部、歐亞大陸至日本。F. a.lugubris 分布於爪哇、新幾內亞高地。F. a. australis 分布於澳洲、塔斯馬尼亞、紐西蘭。臺灣為指名亞種 F. a. atra。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ulica atra at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來台越冬時,多聚集成群棲息於靜水湖泊和面積廣闊的池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ulica atra at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白骨頂在臺灣是普遍的冬候鳥。最早飛抵臺灣在8月中旬,然而高峰期在11月,最遲於5月上旬離去(顏重威 1984)。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ulica atra at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雜食性,但以植物嫩葉、幼芽和藻類為主食,也吃穀物種子。動物性食物包括蠕蟲、螞蟥、軟體動物、蝦、昆蟲成蟲和幼蟲、蜘蛛、魚及魚卵、蛙、鳥及鳥卵和小哺乳動物。啄食行為有撕刮莖上或石上的藻類,在草地上啄食嫩芽和草類,在水面上啄食水生昆蟲或植物殘渣,倒立或潛入水中捕食魚蝦及植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ulica atra at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日行性,但也在有月光的夜晚活動。結群的數量少為一、二十隻,多可達上千隻,有時和野鴨混群,像野鴨一樣整天在水面上游泳,極少上岸。善游泳,也能潛入水中取食小魚和水草。在水中用腳划動前進。游泳時尾部下垂,頭前後擺動,遇到危險時,即鑽入葦地或以雙腳蹬水,拍翅在水面奔逃至葦地,躲避敵害。這種逃避敵害的行為與鴨類飛向天空完全不同。鳴叫聲似「ge-ge-ge-」短促而尖銳,常在水面游動鳴叫,鳴聲可傳至很遠。入夜後,多在岸邊、湖中小島或濃密草叢休息。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ulica atra at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臺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ulica atra at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白骨頂來臺灣越冬的數量普遍,全島各地水域都能見到,但西部多於東部(Hachisuka & Udagawa 1951)。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ulica atra at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Fulica 拉丁文是指一種骨頂雞;atra 拉丁文是黑色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ulica atra at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