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頭頂、頸側、頰、前頸和上胸為紅褐色;翼上覆羽和飛羽橄欖褐色,翼上的白色橫斑紋僅分布在飛羽的內翼和少數覆羽上,此白色橫斑紋在翼折疊時無法看見;喉白色;腹以下至尾下覆羽為黑白相間之橫斑;虹膜紅色至橘紅色(未成年鳥暗褐色)。喙鉛灰色;跗蹠和趾鉛青色。未成年鳥暗橄欖褐色,頭和頸兩側的煙灰色更濃,肩羽和翼上覆羽有稀疏的黑色和白色橫條紋。幼鳥的背面灰黑色,腹面煙灰色,胸和腹具白色橫斑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allina eurizonoides formosana Seebohm, 1895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蘇門答臘、菲律賓、中國西南、臺灣及琉球。臺灣亞種在台中大肚溪口、南投埔里及霧社、嘉義平原及阿里山、高雄和台北烏來、台東成功鎮等地皆曾發現,以嘉義地區較常出現(王嘉雄等 1991)。蘭嶼也有紀錄(Hachisuka & Udagawa 1951)。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allina eurizonoides formosana Seebohm, 1895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 7 個亞種,根據喉部和背面顏色,以及腹面白色斑紋的寬度劃分,分別如下:R. e. amauroptera 分布於巴基斯坦西北部、印度、斯里蘭卡。R. e. telmatophila分布於緬甸、中南半島、中國東南部及爪哇。R. e. sepiaria 分布於琉球群島。R. e. formosana 分布於臺灣。R. e. eurizonoides 分布於菲律賓。R. e. alvarezi 分布於巴丹島。R. e. minahasa 分布於砂勞越、Peleng及 SulaIs.。臺灣亞種 formosana 的背面較暗,為暗栗褐色,喙較長(27至30mm),廣泛分布於臺灣和蘭嶼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allina eurizonoides formosana Seebohm, 1895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海拔700公尺以下的森林邊緣的底層、竹林、灌叢、高草、溪流岸邊低地,也生活在稻田、芋田和紅樹林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allina eurizonoides formosana Seebohm, 1895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灰腳斑秧雞在臺灣為不普遍的留鳥。數量不多,各地鳥友在台北縣、宜蘭縣、苗栗縣、彰化縣和蘭嶼等地都有發現紀錄。1997年7月29日在烏來(陳綠美 1997)有影像紀錄;1999年3月11日在台東縣(吳志昇 1999)有撿到屍骸的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allina eurizonoides formosana Seebohm, 1895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雜食性。吃蠕蟲、軟體動物、昆蟲和沼澤地植物的嫩枝和種子,有時也在夜間覓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allina eurizonoides formosana Seebohm, 1895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白天隱藏在草叢中,多在晨昏活動,常單獨行動。行走時腳高抬,尾豎起上下翹動。遇有危險迅速躍飛上樹或遁入水中逃逸。為「kek-kek-」或「ow-ow-」鼻音,常在夜晚連續鳴叫,甚至夜間飛行時也鳴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allina eurizonoides formosana Seebohm, 1895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臺灣尚無完整的觀察紀錄。有人拍攝到親鳥帶雛鳥的圖片,但沒有繁殖的文字記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allina eurizonoides formosana Seebohm, 1895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灰腳斑秧雞缺乏相關的數量統計資料,也未列入保育類鳥種名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allina eurizonoides formosana Seebohm, 1895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Rallina 為rall 與ina 之合併字,前者為Rallus,指秧雞; 後者為inus, 是類似的意思。eurizonoides 是希臘文 eurus「寬的」、zono「斑紋」、 oides「類似」等三字的合併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Rallina eurizonoides formosana Seebohm, 1895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