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約11cm,雌雄鳥的羽色相同。上喙灰黑色,下喙鉛灰色,虹膜黑褐色,頭、頸、背大致為褐色,雙翼暗褐色,腰及尾上覆羽帶淡金黃色,胸脇白色、帶黑褐色鱗狀斑,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尾羽褐色,腳鉛色。幼鳥的胸及脇土棕色、無鱗狀斑,其餘與成鳥相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nchura punctulata topela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世界僅分布在亞洲,L. p. punctulata 分布在尼泊爾、印度及斯里蘭卡,L. p. subundulata 分布在阿薩姆、不丹以及緬甸西部,L. p. yunnanensis分布在緬甸東北部及中國西南部,L. p. topela 分布在中國華南、海南島、中南半島及台灣,L. p. cabanisi 分布在菲律賓,L. p. fretensis 分布在馬來半島及蘇門答臘,其餘 nisoria, sumbae, blasii, particeps, baweana,holmesi 等亞種均分布在印尼。斑文鳥一般並不會做長程遷移,但會隨著食物的出現地點而做短距離的遷移。McClure (1974)曾報導在泰國放生後的斑文鳥,會回到距離一百多公里外的原棲地,而被重複捕捉。台灣分布於海拔 500m 以下的地區 (翟鵬1977,沙謙中1986,顏重威1984)。台灣的斑文鳥並不做長程遷移,但冬季隨著食物的分布會做短距離的遷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nchura punctulata topela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目前一般分為12 個亞種,分別是:punctulata, subundulata, yunnanensis, topela, cabanisi,fretensis, nisoria, sumbae, blasii, particepsbaweana, holmesi 亞種 (Dickinson 2003, Clements2007 ),大部分的亞種分布在東南亞的島嶼上。台灣的斑文鳥與中國南方的斑文鳥同屬L. p. topela。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nchura punctulata topela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台灣海拔 500m 以下的平地及低海拔丘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nchura punctulata topela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斑文鳥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並無季節遷移行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nchura punctulata topela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喜歡於農田及芒草叢中覓食,成鳥或幼鳥皆以種籽為食,主要以稻穀、禾本科種子及蓼科種子為食,有攝取水綿的行為 (楊樹森1989)。覓食方式主要為覓啄(glean),對種子的覓食方法是攀附在種穗之上,以嘴喙將種子刮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nchura punctulata topela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叫聲為柔弱如「啾、啾、」的聲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nchura punctulata topela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春夏期間經常成對活動,秋冬季時成5至8隻小群活動,但在食物集中地則會有數十至百隻的覓食群,群聚性相當明顯。飛行時成直線波浪狀前進。在台灣幾乎全年皆可繁殖,築巢於離地2 至 6m 的樹木上,雌雄鳥共同啣草營巢,巢為圓球形,由芒草葉、花穗編織而成,巢口開於側面,每窩產2至8枚卵,平均4.80枚,卵純白色無污點,平均大小為 16×11mm,雌鳥的產卵間隔時間為24小時,卵約12至13天孵化,孵出後18天離巢 (楊樹森 1989,顏重威1984)。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nchura punctulata topela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斑文鳥在全世界的分布範圍不小,族群數量平穩,並沒有重大的生存威脅。斑文鳥目前在台灣沒有明顯的生存威脅,在平地稻米收割時期,斑文鳥會成大群啄食稻穀,常造成嚴重損失。
斑文鳥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nchura punctulata topela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Lonchura 源出希臘文,為「矛尾」之意,意指文鳥長而尖的中央尾羽。punctulata 是拉丁文「斑點的」之意,應是指斑文鳥胸部及腹部的鱗狀羽斑。topela 是斯文豪將廈門人對斑文鳥的稱呼(o-pe-la)予以轉化而成,o-pe-la類似閩南話的「烏巴仔」,應是黑嘴之意。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nchura punctulata topela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