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chura atricapilla formosana (Swinhoe, 1865)

Lonchura atricapilla formosana (Swinhoe, 1865) 黑頭文鳥(台灣原生亞種)
Lonchura atricapilla formosana (Swinhoe, 1865) 黑頭文鳥(台灣原生亞種)
Lonchura atricapilla formosana (Swinhoe, 1865) 黑頭文鳥(台灣原生亞種)
Lonchura atricapilla formosana (Swinhoe, 1865) 黑頭文鳥(台灣原生亞種)
黑頭文鳥(台灣原生亞種)
黑頭文鳥,栗腹文鳥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體長約11cm,雌雄鳥的羽色有些微差異。雄鳥喙鉛灰色,虹膜黑褐色,頭、頸、上胸為黑褐色,背、肩羽、飛羽、腰、尾上覆羽為栗褐色,腹部為栗色,但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為黑色,上胸的黑褐色與腹部的栗色間的對比並不強烈。腿黑色,腳鉛色。亞成鳥全身羽色污褐色,頭部及身體的顏色對比並不明顯。雌鳥的頭頂顏色較淡,其餘與雄鳥類似。台灣也有引進東南亞的亞種並在野外立足,這些外來亞種的頭、頸、胸顏色較黑,胸的黑色與腹部的栗色間對比較為強烈。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nchura malacca formosana (Swinhoe,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世界僅分布在亞洲,L. m. malacca 分布在印度南部及斯里蘭卡,L. m. rubronigra 分布在印度北部,L. m. atricapilla 分布在印度東部、緬甸及泰國北部,L. m. deignani 分布在中南半島及中國華南,L. m. sinensis 分布在馬來半島及蘇門答臘東部,L. m. batakana 分布在蘇門答臘北部,L. m. formosana 分布在台灣及呂宋島北部,L. m. jagori 分布在菲律賓、婆羅洲及蘇拉威西群島,L. m. ferruginosa 分布在爪哇島。黑頭文鳥一般並不會做長程遷移。台灣分布於海拔 200m 以下的地區,但其分布並不普遍,以東部為主,北部非常稀少(翟鵬1977,顏重威1984)。台灣的黑頭文鳥並不做長程遷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nchura malacca formosana (Swinhoe,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9個亞種,分別是 malacca, rubronigra,atricapilla, deignani, sinensis, batakana,formosana, jagori, ferruginosa (Dickinson 2003)。Restall (1995) 建議 malacca 應是一個獨立種 (L. malacca),ferruginosa 也是一個獨立種(L. ferruginosa),其它則是 L. atricapilla,包台灣的 formosana 亞種。Clements (2007) 大致接受 Restall (1995) 的看法,將台灣的黑頭文鳥視為 L. atricapilla formosana。但 Dickinson(2003) 仍採取保守的做法,將 malacca, atricapilla以及 ferruginosa 視為同一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nchura malacca formosana (Swinhoe,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分布於台灣海拔 200m 以下的平原及丘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nchura malacca formosana (Swinhoe,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黑頭文鳥在台灣為稀有的留鳥,沒有長程季節遷移行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nchura malacca formosana (Swinhoe,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多半出現在開墾地、草叢或樹林,經常成小群活動,或與斑文鳥混群活動,群聚性相當明顯。多在地面或草叢活動,停棲時常選擇樹林。叫聲為清細如「批─批─」之聲音(Restall 1996)。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nchura malacca formosana (Swinhoe,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目前尚無巢卵的完整觀察紀錄 (顏重威1984)。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nchura malacca formosana (Swinhoe,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黑頭文鳥在東南亞相當普遍,整體物種並未遭受重大的威脅。黑頭文鳥在台灣的數量稀少,平地及低海拔丘陵不十分常見,目前並沒有針對黑頭文鳥的任何保育措施。台灣有引進東南亞的亞種做為籠鳥飼養,西部地區所記錄到的黑頭文鳥大多為引進的外來亞種,本土原生亞種在東部較容易看到。
黑頭文鳥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nchura malacca formosana (Swinhoe,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Lonchura 源出希臘文,為「矛尾」之意,意指文鳥長而尖的中央尾羽。malacca 是「麻六甲的」之意,源出馬來西亞的麻六甲省及麻六甲市,應是指本種的標本最早來自麻六甲。formosana 是「台灣的」意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nchura malacca formosana (Swinhoe, 1865)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