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約19cm。不同亞種的雌雄鳥、冬繁殖羽、成幼鳥之間的羽色均不相同。所有亞種成鳥的喙、眼、腳皆為黑色。M. a. leucopsis成鳥的冬繁殖羽皆無過眼線,M. a. ocularis 與M. a. lugens 成鳥的冬繁殖羽皆具過眼線。M. a. leucopsis 白面白鶺鴒的雄鳥繁殖羽為額、前頭、喉、臉、耳皆為白色,頭頂至背部以及肩羽黑色,胸部有大塊黑斑,脇、腹、腿、尾下覆羽皆為白色,大覆羽及中覆羽於站立時為白色,翅膀展開時則可發現大覆羽及中覆羽中有黑色斑,初級飛羽及次級飛羽為黑白相間的羽色,腰、尾上覆羽為黑色,尾羽外側及下部白色,尾羽上部則為黑色。雌鳥繁殖羽一般與雄鳥繁殖羽相同,但有時背部顏色較淡,呈灰黑色。雄鳥非繁殖羽與其繁殖羽類似,但是胸部黑斑較小。雌鳥非繁殖羽與雄鳥非繁殖羽類似。雄鳥第一齡非繁殖羽與成鳥非繁殖羽類似,但背部及肩羽為深灰色間雜灰黑色斑點。雌鳥第一齡非繁殖羽與雄性成鳥非繁殖羽類似,但頭部、背部及肩羽皆為灰色。M. a. ocularis 灰背眼紋白鶺鴒的雄鳥非繁殖羽為額、喉及臉皆為白色,有明顯黑色過眼線,頭頂黑色,胸部有大塊黑斑,背部、肩羽、腰則為鼠灰色,脇為灰白色,腹、腿、尾下覆羽為白色,大覆羽及中覆羽白色或黑白相間,初級飛羽及次級飛羽為黑白相間的羽色,尾上覆羽為黑色,尾羽外側及下部白色,尾羽上部則為黑色。雌鳥非繁殖羽與雄鳥非繁殖羽類似,但黑色的頭部間雜灰色斑塊,其餘則相當類似。雄鳥繁殖羽與其非繁殖羽類似,但是喉為黑色,並與胸部連成大塊黑斑。雌鳥繁殖羽相當接近雄鳥繁殖羽,主要差別在頭部的黑白羽色間的交接線較雄鳥模糊。雄鳥第一齡非繁殖羽與雌性成鳥非繁殖羽類似,頭部為黑色間雜灰色斑塊,但大覆羽及中覆羽為黑灰色帶白色羽緣,因此有明顯的二條白色翼帶,而成鳥非繁殖羽的大覆羽及中覆羽主要為白色,並無明顯白色翼帶。雌鳥第一齡非繁殖羽與雄鳥第一齡非繁殖羽類似,但是頭部為灰色,臉部為淡黃色。M. a. lugens 黑背眼紋白鶺鴒的雄鳥非繁殖羽為額、喉及臉皆為白色,有明顯黑色過眼線,頭頂黑色,胸部有大塊黑斑,背部、肩羽及腰則為鼠灰或深灰色,間雜大型黑色斑塊,背部及肩羽偶爾猶如繁殖羽般全為黑色,脇為灰白色,腹、腿、尾下覆羽為白色,大覆羽及中覆羽白色,初級飛羽及次級飛羽為黑白相間的羽色,尾上覆羽為黑色,尾羽外側及下部白色,尾羽上部則為黑色。雌鳥非繁殖羽與雄鳥非繁殖羽類似,但黑色頭部有大塊灰斑,且灰色背部及肩羽間雜的黑色斑塊較小且較少,其餘則相當類似。雄鳥繁殖羽與其非繁殖羽類似,但是背部、肩羽及腰為深黑色,同時喉為黑色,並與胸部連成大塊黑斑。雌鳥繁殖羽相當接近雄鳥繁殖羽,但是背部及肩羽為灰黑色,間雜黑色斑點。雄鳥第一齡非繁殖羽與雄性成鳥非繁殖羽類似,但是背部及肩羽為一致的鼠灰色,沒有大型黑色斑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alba oculari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地區包括格陵蘭南端、冰島、英倫群島、歐洲大陸全域、摩洛哥、土耳其、高加索地區、中東、中亞、西藏、中國、西伯利亞全域、勘察加半島、阿拉斯加西端、庫頁島、朝鮮半島、日本、及台灣。度冬地區包括英倫群島、西歐、南歐、非洲赤道以北地區、中東、印度半島、斯里蘭卡、中南半島、中國華南、海南島、台灣、菲律賓、及日本。在東亞與南亞地區,常常有許多不同白鶺鴒亞種共同度冬。於台灣繁殖的 M. a. leucopsis 白面白鶺鴒,廣泛分布於平地及低海拔山區接近溪流或水體的地區。非繁殖季時加入其它亞種的度冬族群,海拔分布可以高至 3,000 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alba oculari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長久以來,本種的分類地位一直是鶺鴒科中最有爭議的部分。傳統上,白鶺鴒與日本鶺鴒 (M. grandis)、白眉鶺鴒 (M. maderaspatensis)及非洲花鶺鴒 (M. aguimp) 共同構成一個超種 (Mayr & Greenway 1960, Hall & Moreau1970, Cramp 1988)。粒線體與細胞核DNA研究(Ödeen & Alström 2001, Alström & Ödeen 2002)證實白鶺鴒、日本鶺鴒、白眉鶺鴒及湄公鶺鴒 (M. samveasnae) 親緣關係相當近,可以構成一個超種,但是與非洲花鶺鴒的親緣關係則較遠。日本鶺鴒、白眉鶺鴒及非洲花鶺鴒過去常被視為是白鶺鴒的亞種,但是目前已被視為獨立種,因為在羽色及鳴聲上的差異相當大,而且日本鶺鴒與白鶺鴒共域時並不會雜交 (Alström& Mild 2003)。粒線體 DNA 研究 (Ödeen& Alström 2001) 證實白鶺鴒各亞種間的遺傳距離相當小 (0-0.78%),但與日本鶺鴒、白眉鶺鴒及非洲花鶺鴒之間則相當大 (2.4-6.1%)。白鶺鴒具有許多亞種,而且外形差距很大。Dickinson (2003) 中接受11個亞種,Alström& Mild (2003) 接受9個亞種,其它鳥類學文獻也大多把白鶺鴒分成10至11個左右的亞種 (Mayr & Greenway 1960, Cramp 1988, Sibley& Monroe 1990, Clements 2007)。台灣目前有紀錄的白鶺鴒亞種為 M. a. leucopsis、M. a.ocularis、M. a. lugens 三個亞種;另 baicalensis亞種也有可能出現在台灣,但目前尚無確切的標本或影像證據。M. a. leucopsis 為在台灣繁殖的普遍留鳥,也有一些個體可能為冬候鳥。M. a. ocularis 及 M. a. lugens 亞種為冬候鳥,Swinhoe (1863) 認為 M. a. ocularis 在台灣有繁殖紀錄。若需要對台灣所出現的白鶺鴒亞種,各給一個中名,建議依照外形分辨重點予以命名。M. a. leucopsis 稱為「白面白鶺鴒」,M. a.lugens「黑背眼紋白鶺鴒」,M. a. ocularis 則稱為「灰背眼紋白鶺鴒」。由於白鶺鴒的分布廣泛,而且亞種間外形相差很大,許多亞種常常被視為是獨立種。lugens 由於曾被報導在俄羅斯與 leucopsis 及ocularis 的雜交情形相當稀少,因此從白鶺鴒中分出成為一個獨立種 (e.g. AOU 1983, Sibley &Monroe 1990, Brazil 1991, MacKinnon & Phillips2000)。例如 Nazarenko (1968) 發現 lugens 與ocularis 在俄羅斯的烏蘇里地區共域生存的地區,僅為一條2至3km寬的狹長地帶,雜交很少見,而且棲地利用與繁殖時間亦有所區隔。但是在日本,leucopsis 在1970年代移入九州且快速擴張後,發現 leucopsis 與 lugens 經常有雜交的情形發生。先前俄羅斯認為 lugens與 ocularis 之間雜交情形稀少的研究報告,很有可能是因為這兩類鳥的第一齡繁殖羽相當類似所造成,實際上雜交情形應該是比原本想像中多 ( Alström & Mild 2003)。因此近年來 lugens 仍然多被視為白鶺鴒的一個亞種。值得一提的是,Sibley & Monroe (1990)將 lugens 視為一個獨立種黑背鶺鴒 (Motacillalugens) 時,也將 leucopsis 與 alboides 視為 M.lugens 的亞種。Sibley & Monroe (1990) 並沒有說明為何要如此處理,Alström & Mild(2003) 認為可能是這些鶺鴒繁殖羽背部都是黑色的原因, 但是認為這樣做並沒有明確證據支持。Ödeen & Alström (2001) 分析白鶺鴒內各亞種及所有黑白相間的鶺鴒種類(Motacilla spp.) 粒線體 DNA,發現白鶺鴒內的亞種分成二個支序 (clade),一為 leucopsis、alboides 與 personata 所組成,一為其它亞種所組成;但是這些亞種間的序列變異度遠比其它黑白相間的鶺鴒種類來得小,因此認為仍是應該將 lugens、personata 及 alboides 視為 Motacillaalba 的亞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alba oculari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通常見於平原的濕地及低海拔的水域,包括農耕地、河床、池塘、堤岸、住家、道路等環境。頗能適應人類以及都市環境,台灣許多城市皆有白鶺鴒夜間群棲在鬧區樹上的的報導 (e.g., 曹美華、余素芳 1992)。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alba oculari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白鶺鴒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 (M. a. leucopsis)及普遍的冬候鳥 (M. a. lugens、M. a. ocularis)。但是Hachisuka & Udagawa (1951) 認為有些 M. a. leucopsis 個體為冬候鳥,Swinhoe(1863) 發現 M. a. ocularis 在台灣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alba oculari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主要以無脊椎動物為食,絕大部分是節肢動物。喜於水域附近的礫石地跳動或短奔,以覓啄方式 (glean) 獵食,有時會以飛啄方式(flycatch) 捕食昆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alba oculari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多在地表活動,也會停棲在樹上或電線上。在地上奔走動作快速,常伴隨著點頭的動作。尾羽經常上下擺動,在短飛或奔走後停立時,尾羽上下擺動幅度一般比較大。飛行時翅膀時張時合,造成大波浪狀的飛行路線,且經常伴隨「唧、唧唧、唧唧⋯」的叫聲。晚上在樹上棲宿。M. a. leucopsis 白面白鶺鴒的鳴唱聲有兩種,較常聽到的為停立在高處時所發出的連續、清晰「唧唧、唧唧、唧唧⋯」宣示鳴唱聲,「唧唧」與「唧唧」之間相隔約一秒,停頓較白鶺鴒飛行時所慣常發出的「唧唧」叫聲為長;另一種則是婉囀多變的鳴唱聲,一般持續5到15秒之間,也有超過半分鐘以上,但是這種鳴唱聲並不常聽到 (Alström & Mild2003)。警戒叫聲則絕大多數是在飛行時發出,聲音為連續、清晰、粗啞的「唧、唧唧、唧唧⋯」或「唧唧、唧唧、唧唧⋯」,「唧唧」與「唧唧」之間相隔約0.8秒,停頓較宣示鳴唱聲為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alba oculari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M. a. leucopsis 白面白鶺鴒在台灣繁殖季為 4 月至 6 月,築巢於樹洞、岩石隙縫、橋墩或建築物內,築碗形巢。每窩產卵 3 至 5枚,卵白色,有灰褐色斑點,卵大小平均為20×15mm (顏重威 1984)。據 1988 至 1991 年在台北中山區高樓頂樓的觀察,三年內有5次繁殖紀錄,其中四次產下 4 枚卵,一次產下5枚卵,孵卵 12 至 18 天,孵化到離巢為 12 至15 天,孵卵及育雛均由雌鳥獨力完成 (林金雄1996)。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alba oculari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目前白鶺鴒各亞種在台灣並沒有重大的生存威脅。M. a. leucopsis 普遍分布在海拔2,000m 以下的開闊地區,非繁殖季時 M. a. lugens及 M. a. ocularis 於平地也相當普遍。整體而顏,白鶺鴒在全世界也沒有重大威脅。
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alba oculari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Motacilla 源自拉丁文,原意為「擺動尾部」,應是指鶺鴒類經常擺動尾羽的行為。alba 的拉丁文原意為「白的」,leucopsis 的希臘文原意為「白臉的」,lugens 的拉丁文原意為「悲傷的」,ocularis 的拉丁文原意為「眼睛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alba oculari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