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本種的分類地位一直是鶺鴒科中最有爭議的部分。傳統上,白鶺鴒與日本鶺鴒 (M. grandis)、白眉鶺鴒 (M. maderaspatensis)及非洲花鶺鴒 (M. aguimp) 共同構成一個超種 (Mayr & Greenway 1960, Hall & Moreau1970, Cramp 1988)。粒線體與細胞核DNA研究(Ödeen & Alström 2001, Alström & Ödeen 2002)證實白鶺鴒、日本鶺鴒、白眉鶺鴒及湄公鶺鴒 (M. samveasnae) 親緣關係相當近,可以構成一個超種,但是與非洲花鶺鴒的親緣關係則較遠。日本鶺鴒、白眉鶺鴒及非洲花鶺鴒過去常被視為是白鶺鴒的亞種,但是目前已被視為獨立種,因為在羽色及鳴聲上的差異相當大,而且日本鶺鴒與白鶺鴒共域時並不會雜交 (Alström& Mild 2003)。粒線體 DNA 研究 (Ödeen& Alström 2001) 證實白鶺鴒各亞種間的遺傳距離相當小 (0-0.78%),但與日本鶺鴒、白眉鶺鴒及非洲花鶺鴒之間則相當大 (2.4-6.1%)。白鶺鴒具有許多亞種,而且外形差距很大。Dickinson (2003) 中接受11個亞種,Alström& Mild (2003) 接受9個亞種,其它鳥類學文獻也大多把白鶺鴒分成10至11個左右的亞種 (Mayr & Greenway 1960, Cramp 1988, Sibley& Monroe 1990, Clements 2007)。台灣目前有紀錄的白鶺鴒亞種為 M. a. leucopsis、M. a.ocularis、M. a. lugens 三個亞種;另 baicalensis亞種也有可能出現在台灣,但目前尚無確切的標本或影像證據。M. a. leucopsis 為在台灣繁殖的普遍留鳥,也有一些個體可能為冬候鳥。M. a. ocularis 及 M. a. lugens 亞種為冬候鳥,Swinhoe (1863) 認為 M. a. ocularis 在台灣有繁殖紀錄。若需要對台灣所出現的白鶺鴒亞種,各給一個中名,建議依照外形分辨重點予以命名。M. a. leucopsis 稱為「白面白鶺鴒」,M. a.lugens「黑背眼紋白鶺鴒」,M. a. ocularis 則稱為「灰背眼紋白鶺鴒」。由於白鶺鴒的分布廣泛,而且亞種間外形相差很大,許多亞種常常被視為是獨立種。lugens 由於曾被報導在俄羅斯與 leucopsis 及ocularis 的雜交情形相當稀少,因此從白鶺鴒中分出成為一個獨立種 (e.g. AOU 1983, Sibley &Monroe 1990, Brazil 1991, MacKinnon & Phillips2000)。例如 Nazarenko (1968) 發現 lugens 與ocularis 在俄羅斯的烏蘇里地區共域生存的地區,僅為一條2至3km寬的狹長地帶,雜交很少見,而且棲地利用與繁殖時間亦有所區隔。但是在日本,leucopsis 在1970年代移入九州且快速擴張後,發現 leucopsis 與 lugens 經常有雜交的情形發生。先前俄羅斯認為 lugens與 ocularis 之間雜交情形稀少的研究報告,很有可能是因為這兩類鳥的第一齡繁殖羽相當類似所造成,實際上雜交情形應該是比原本想像中多 ( Alström & Mild 2003)。因此近年來 lugens 仍然多被視為白鶺鴒的一個亞種。值得一提的是,Sibley & Monroe (1990)將 lugens 視為一個獨立種黑背鶺鴒 (Motacillalugens) 時,也將 leucopsis 與 alboides 視為 M.lugens 的亞種。Sibley & Monroe (1990) 並沒有說明為何要如此處理,Alström & Mild(2003) 認為可能是這些鶺鴒繁殖羽背部都是黑色的原因, 但是認為這樣做並沒有明確證據支持。Ödeen & Alström (2001) 分析白鶺鴒內各亞種及所有黑白相間的鶺鴒種類(Motacilla spp.) 粒線體 DNA,發現白鶺鴒內的亞種分成二個支序 (clade),一為 leucopsis、alboides 與 personata 所組成,一為其它亞種所組成;但是這些亞種間的序列變異度遠比其它黑白相間的鶺鴒種類來得小,因此認為仍是應該將 lugens、personata 及 alboides 視為 Motacillaalba 的亞種。



|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tacilla alba ocularis (Swinhoe, 1860)|
上次更新:2013-05-10